透過繪畫而重複圖案,體驗定靜狀態,讓心靈得到放鬆。繪畫過程不用去思考畫得怎樣,只需專注筆尖,只剩下圖形和自己,如進入一個隔絕幹擾「無目的性」(Aimlessness)空間,讓大腦做瑜伽。

簡介:
研究顯示,室內有植物辦公環境,員工工作效率提高。
透過種植或製作植物有關作品,達致接納、
及靈性健康。

四季養生原則,食療功用

認識體質,揀選食材

溝通是「各説各話」。大家自己需要,缺乏及耹聽情況下,表達個人心聲,俗語形容為「係咁講」。溝通下,彼此產生誤解説出暴力語言。「善意溝通」(稱非暴力語言)是心理學家 Marshall Rosenberg 提出,是建立同理心、彼此、建立關係具體心法。當中包含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講者鬆點題形式,人們用語或經意對話中,帶出善意溝通原則,促進人際溝通效能。

參加者可自己調配香薰按摩油1支,導師教授按摩手法。

報導指出有6成香港人樂。我們明白這個世界有很多原因可以讓人。因此我們分享大笑瑜伽。印度醫生發明大笑瑜伽,只要你願意參與,不論你性格、過往經 歴、心情、地區、年齡,我們100%擔保你會有大笑聲。來我們大笑導師去笑吧,一起發放能量!

讓教師們掌握SEN學生需要,並瞭解如何幫助他們學習。

工作坊讓教師認識學生情緒問題,並掌握如何回應他們情緒需要,作出支援。

教師除面學生之外,處理家長意見及投訴成為工作壓力之一。 講者分享情境應對技巧外,會提供難纏家中處理方法。

瑜伽訓練融入站立和仰卧難度姿勢,椅子瑜伽是改良版瑜伽,不但原有動作簡化,運動或行動不便者能藉助椅子練習,強化身心。
椅子瑜伽練習者可坐立同時進行各種彎曲和伸展動作,如肩頸伸展、三角伸展式、側部伸展、屈腿下壓……這些是瑜伽練習者熟悉瑜伽體式。雖然這些動作,但公眾可藉助椅子來完成這些動作。瑜伽達到塑身、鍛鍊肌肉和提升意識效果。

透過使用軟粉彩(Soft pastel),教導參加者手指及用具繪畫,使參加者感受到及,放下片刻,紓緩壓力。

很多時學生需要尋求幫助,開口。不過觀察下,他們可能發出求救訊號。我們提供情景及注意事項,讓教師能掌握協助學生技巧。

面工作環境,壓力管理及良性人際關係是關鍵!本講座學習思維,促進職場人際良性; 並學習放鬆,達致身心。

天災患難、傷亡、暴力事件事故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士身上會發生。它並見帶來震撼和衝擊,它出現可以沒因由可為我們帶來意義。當掌握轉折,危難轉為生機;處理,帶來創傷負面影響。所以我們積極態度作好準備、提高危機意識及加強應變能力應事故不二法門。

很多機構僱用培訓師做壓力管理培訓。人教放鬆、減壓,稱壓力管理,壓力管理不只是放鬆、減壓。

面壓力,有兩大取向:

前者認為壓力是,或認為過量壓力是,於是設法減少、避免壓力。這種壓力處理方法包括各種放鬆、減壓方法,和很多靜坐、靜心技術。

後者認為壓力視乎如何面。若有認知,能困難視作挑戰,壓力成為動力。若把難題視作威脅,壓力顯得災難性。

延伸閱讀…

壓力管理及精神健康系列

講座及培訓課程

兩種壓力處理好像有些人於是避免去地方,有些人鍛鍊身體,體質不怕。

一味放鬆減壓方法效果十分。聽聽令人聲音、點起香薰,合上眼什麼做,舒舒服服坐十五分鐘到半時,什麼壓力。回到現實,麻煩和不想面對情況存在,壓力再生起,於是要減壓。久而久之,害怕壓力了。

第二種處理壓力方法提升面困難能力,不是一味放鬆、減壓。這種壓力處理認知訓練,合理方式看待難題。認知能力包括思考風格、專注方式、解難能力。

故此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減壓(stress reduction)全面得多。壓力管理包括減壓和認知訓練,不是每天時放鬆練習叫壓力管理。

有時壓力,能力短期內提升,減壓是要。

研究指壓力,人發揮能力。部份原因是大腦情緒中心杏仁體活躍,前額葉作分析、決定工作,這時做事錯漏多多。一做錯,,做錯。

工業/組織心理學有很多研究指長期工作壓力帶來心力交瘁,不但降低工作表現,帶來一些反產能行(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urs,如怠工、辦公室羣黨/欺凌、盜取公司資源、無心工作)。

延伸閱讀…

壓力管理與減壓工作坊

機構請培訓師教壓力管理,總是叫你「放鬆、減壓」(文

故減壓有處。讓身心休息休息,過後有想法處理難題。

此外,放鬆技術有另一些用途,不只放鬆,可放鬆狀態中作一些認知整理,詳細做法此解説了。

壓力管理講求認知訓練,令人有心理狀態去面困難、挑戰。李龍説:其祈求一切平平安安、,倒不如祈求有能力去應付困難。

八世紀印度哲學家寂天(Shantideva)名句:假如難題有方法解決,不用擔心(做解決方法就行了);假如難題沒法解決,擔心沒有用(幫不到事情之餘反令心情更糟)。

認知訓練基本原理可化上述這番話,合理地看情況是否那麼攪,或只是自己看法令事情看起來。

很多人有誇大事情重性傾向,有些人則掉。認知訓練不是教人事事處看,而是合理地看事情。其擔心,倒不如留意什麼是應該做、能夠做,去做。

改善認知能力不夠,面困難講求能力,如溝通、社交,以至一些專門技能。諮商師、心理治療師、教練專業人士能夠認知、心理層面助人提升認知能力,能夠幫人提升其它能力,例如運動員想改善運動表現、音樂家想提升演奏技巧。

不過即使這樣,是改善認知方式,有助學習、培養能力和行為。

很多人進行各類修,往往想避免困難和想要情況、或想追求經歷,這是生物兩大基本動機(avoidance和approach)。Mindfulness和這些技術之處是,既避免追求,只是地認識情況,是這樣這樣,會那麼情緒主宰了。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員數十萬計,競爭。與城市人,他們每天承受着大大、來自工作、學業、家庭、生活改變壓力。可能是他們工作表現往往量化,以至前線金融業員工作壓力多源於「跑數」。另一方面,於工作涉及客户金錢利益,做生意之餘要顧及合規要求,差池,可能對客户以至所屬金融機構造成損失。工作壓力,可想而知。若果處理得宜,壓力可以是動力泉源。反之壓力爆煲,會危害身心健康,後果堪虞。如何才能管理壓力、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 融合佛學現代心理學知識,本課程是心靈管理系列壓力管理,金融業朋友而設,解構有關如何面壓力和管理壓力下各樣負面情緒技巧,還包括一些放鬆方法與策略,讓學員工作上得心應手、笑迎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