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5月初,深圳的博物馆总数为58座,其中民间博物馆40座,占比6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国深博物馆(暂用名)、深圳海洋博物馆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文化特质的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为深圳未来的博物馆事业画出了美丽的蓝图。

到2035年,力争博物馆总数达到150座

多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措施,以发展完善深圳特色现代博物馆体系。未来深圳的博物馆版图将会是什么样?从规划数据来看非常清晰:根据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编制出台的《深圳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3)暨2035远景目标》(下简称《规划》),到2023年,推动博物馆总数达到80座左右,深圳将被建设成国内知名的博物馆大市;到2035年,力争博物馆总数达到150座左右,各区建设至少一家区级博物馆。

观众穿过华强北博物馆时光廊道。新华社发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事实上,建设“博物馆之城”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并非只是“博物馆数量和规模增长”这个单一向度。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毛少莹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她告诉记者:

国际顶尖的博物馆之所以世界闻名,一方面是基于其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建筑和巨量的展品,另一方面也与它们极为高效、专业的运作机制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关。

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深圳的博物馆规划还特别强调了博物馆的体制机制创新、文物藏品收藏、博物馆集聚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市内外博物馆合作、博物馆跨界融合等要点。

此外,非国有博物馆分布的“碎片化”、社会影响力不足、博物馆文物藏品来源日渐减少、资源竞争激烈等局面也得到了重视。《规划》指出:深圳的博物馆事业要另辟蹊径,深入挖掘,大力发展特色馆、行业馆、数字馆,努力实现博物馆事业“弯道超车”。

事实上,深圳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圳非洲文化艺术馆、深圳望野博物馆、金石博物馆、梵亚艺术博物馆、华强北博物馆等非国有和国有博物馆都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性博物馆,来自国内甚至世界各地的同行都赶来学习和取经。

科技赋能,探索博物馆无穷可能

在未来的博物馆,旧有的展览传播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特点,是否契合当下人们的文化吸收习惯,如何加强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让文物更好地“说话”等,都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思考。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主任黄阳兴认为,未来的博物馆需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服务公众,激活藏品,注重多元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而科技革命还将推动大数据分析和虚拟术的博物馆广泛运用,带来博物馆发展与服务的全新变革。

据悉,近年来深圳博物馆在探索新型融合型的传播之路上做了很多创新尝试,比如从2020年起,深圳博物馆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建立了“听见·深博”官方电台,用接地气、有温度的话语体系来传播文博知识,打造出“声”入人心的文博内容产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轻松了解传统文化。

扫码即可立即收听

#01

打开深圳博物馆

花式使用手册

#02

一起来畅想

未来博物馆的样子

文博策展人、深圳大学助理教授肖浪认为:

未来的博物馆拥有无穷的可能性,通过各种科技革新做到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比如让观众和拉斐尔交谈如何作画,和千年前的埃及工人一起设计金字塔,甚至体验一次恐龙踏过大地的震撼。

南山博物馆 — “拉斐尔与古典准则”

截至2021年5月初,深圳的博物馆总数为58座,其中民间博物馆40座,占比6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国深博物馆(暂用名)、深圳海洋博物馆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文化特质的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为深圳未来的博物馆事业画出了美丽的蓝图。

到2035年,力争博物馆总数达到150座

多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措施,以发展完善深圳特色现代博物馆体系。未来深圳的博物馆版图将会是什么样?从规划数据来看非常清晰:根据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编制出台的《深圳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3)暨2035远景目标》(下简称《规划》),到2023年,推动博物馆总数达到80座左右,深圳将被建设成国内知名的博物馆大市;到2035年,力争博物馆总数达到150座左右,各区建设至少一家区级博物馆。

观众穿过华强北博物馆时光廊道。新华社发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事实上,建设“博物馆之城”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并非只是“博物馆数量和规模增长”这个单一向度。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毛少莹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她告诉记者:

国际顶尖的博物馆之所以世界闻名,一方面是基于其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建筑和巨量的展品,另一方面也与它们极为高效、专业的运作机制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关。

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深圳的博物馆规划还特别强调了博物馆的体制机制创新、文物藏品收藏、博物馆集聚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市内外博物馆合作、博物馆跨界融合等要点。

此外,非国有博物馆分布的“碎片化”、社会影响力不足、博物馆文物藏品来源日渐减少、资源竞争激烈等局面也得到了重视。《规划》指出:深圳的博物馆事业要另辟蹊径,深入挖掘,大力发展特色馆、行业馆、数字馆,努力实现博物馆事业“弯道超车”。

事实上,深圳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圳非洲文化艺术馆、深圳望野博物馆、金石博物馆、梵亚艺术博物馆、华强北博物馆等非国有和国有博物馆都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性博物馆,来自国内甚至世界各地的同行都赶来学习和取经。

科技赋能,探索博物馆无穷可能

在未来的博物馆,旧有的展览传播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特点,是否契合当下人们的文化吸收习惯,如何加强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让文物更好地“说话”等,都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思考。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主任黄阳兴认为,未来的博物馆需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服务公众,激活藏品,注重多元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而科技革命还将推动大数据分析和虚拟术的博物馆广泛运用,带来博物馆发展与服务的全新变革。

据悉,近年来深圳博物馆在探索新型融合型的传播之路上做了很多创新尝试,比如从2020年起,深圳博物馆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建立了“听见·深博”官方电台,用接地气、有温度的话语体系来传播文博知识,打造出“声”入人心的文博内容产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轻松了解传统文化。

扫码即可立即收听

#01

打开深圳博物馆

花式使用手册

#02

一起来畅想

未来博物馆的样子

文博策展人、深圳大学助理教授肖浪认为:

未来的博物馆拥有无穷的可能性,通过各种科技革新做到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比如让观众和拉斐尔交谈如何作画,和千年前的埃及工人一起设计金字塔,甚至体验一次恐龙踏过大地的震撼。

南山博物馆 — “拉斐尔与古典准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