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多年间,展馆将从首期的43.9万平方米拓展至总建筑面积161.5万平方米;附近的保利世贸博览馆、南丰国际会展中心等展馆也先后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一批商业综合体、高端酒店等纷纷在周边崛起。广州会展行业多元聚合业态明显,会展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

在日前举办的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期间,《中国展览指数报告(2021)》(下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广州在中国城市会展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中位居第4位,展会专项要素排名第2位;2021年,广州共举办展会117场,展会总面积共计856.9万平方米。

而根据《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继续提升广州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加强高水平展会场馆供给,优化会展业空间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之都。

广州会展规模不断扩容

2021年在广交会展馆举办的第47届中国家博会成为当年国内家居设备类别规模最大的展会,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

而这只是广州展会斩获的诸多头筹之一,在建筑建材、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生产制造等多个类别领域,广州同样包揽了国内最大规模展会。

《报告》显示,广州2021年展会总面积达856.9万平方米,且展会规模攀升趋势明显,5万平方米以上展会占比同比提升了约8%。广州主要展览场馆室内展览总面积已超过50万平方米。而同时,一批新生展馆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目前,广交会展馆第四期项目正有序推进,扩建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竣工,届时广交会展馆将新增展位超6000个。

而在距白云国际机场约三公里处,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的空港国际会展中心也正拔节生长。绵密的空铁路网不分昼夜地吸纳着来自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并实现从机场到展会的无缝对接,一架国际会展的“登云梯”徐徐搭就。

将广州会展按照地图排列,作为主核心的琶洲会展区坐镇广州中央、珠江岸畔;向北、向南,分别倚靠白云机场和入海口等交通枢纽区,正在崛起空港会展区和南沙会展区两个副核心;越秀流花会展区、白云国际会议区、增城新塘会展区、黄埔知识城、番禺广州南站会展区等小片会展场馆星罗棋布、各具特色。

此外,广州还鼓励利用商场、体育场、旧厂房等空间资源,将展览、演艺等活动揉进城市生活,多员“兼职展馆”正加入广州会展宏图中,国际会展之都的轮廓已呼之欲出。

得益于会展资源拉动的城市流量,广州形成了会展+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多元业态。

与琶洲会展区一衣带水的琶醍,便是会展经济的受益者。琶醍运营中心负责人许慰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大型会展期间,国内外商务人士成为琶醍重要客源,“2021年,外地游客占琶醍总客流比重在40%-50%之间。”

另一方面,经济嗅觉敏感的关联企业已闻风而动,拥聚广州,琶洲会展创意园、琶洲会展产业园、启盛会展产业园、琶洲会展产业孵化基地等正招兵买马,“以会带展,以展促产”的思路日渐清晰。

根据《报告》,广州会展行业在智力与人才因素方面领先全国,专利授予量优势显著,这为会展行业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但相比于上海、北京、深圳等会展城市,广州主办单位国际影响力与知名企业数量两项指标相对弱势,这表明,产学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广州会展企业竞争力尚有待提升。

对此,2021年发布的《广州市关于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暂行)》(简称《措施》)已将“集聚优质会展企业和项目”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对符合条件的会展企业,广州将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数字+文化成为引流重要手段

在经历两年多的艰难时刻后,国内会展经济已呈现复苏态势,但仍受到“疫情”这一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报告》显示,2021年,广州近半数展会延期或取消。

但疫情也在倒逼会展行业变革升级。2021年,线上形式已占广州展会总量的40%,其中34%的展会采取了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形式。数字化已成为整体趋势,并进一步推动了展会空间的开发和扩容。

展会的科技化含量也越来越高,5G、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纷纷亮相,传统展会装备数字化外衣,碰撞出多元新形态,也对展会提出了越来越前卫的要求,“沉浸式体验”便是其中之一。

过去二十多年间,展馆将从首期的43.9万平方米拓展至总建筑面积161.5万平方米;附近的保利世贸博览馆、南丰国际会展中心等展馆也先后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一批商业综合体、高端酒店等纷纷在周边崛起。广州会展行业多元聚合业态明显,会展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

在日前举办的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期间,《中国展览指数报告(2021)》(下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广州在中国城市会展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中位居第4位,展会专项要素排名第2位;2021年,广州共举办展会117场,展会总面积共计856.9万平方米。

而根据《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继续提升广州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加强高水平展会场馆供给,优化会展业空间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之都。

广州会展规模不断扩容

2021年在广交会展馆举办的第47届中国家博会成为当年国内家居设备类别规模最大的展会,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

而这只是广州展会斩获的诸多头筹之一,在建筑建材、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生产制造等多个类别领域,广州同样包揽了国内最大规模展会。

《报告》显示,广州2021年展会总面积达856.9万平方米,且展会规模攀升趋势明显,5万平方米以上展会占比同比提升了约8%。广州主要展览场馆室内展览总面积已超过50万平方米。而同时,一批新生展馆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目前,广交会展馆第四期项目正有序推进,扩建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竣工,届时广交会展馆将新增展位超6000个。

而在距白云国际机场约三公里处,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的空港国际会展中心也正拔节生长。绵密的空铁路网不分昼夜地吸纳着来自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并实现从机场到展会的无缝对接,一架国际会展的“登云梯”徐徐搭就。

将广州会展按照地图排列,作为主核心的琶洲会展区坐镇广州中央、珠江岸畔;向北、向南,分别倚靠白云机场和入海口等交通枢纽区,正在崛起空港会展区和南沙会展区两个副核心;越秀流花会展区、白云国际会议区、增城新塘会展区、黄埔知识城、番禺广州南站会展区等小片会展场馆星罗棋布、各具特色。

此外,广州还鼓励利用商场、体育场、旧厂房等空间资源,将展览、演艺等活动揉进城市生活,多员“兼职展馆”正加入广州会展宏图中,国际会展之都的轮廓已呼之欲出。

得益于会展资源拉动的城市流量,广州形成了会展+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多元业态。

与琶洲会展区一衣带水的琶醍,便是会展经济的受益者。琶醍运营中心负责人许慰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大型会展期间,国内外商务人士成为琶醍重要客源,“2021年,外地游客占琶醍总客流比重在40%-50%之间。”

另一方面,经济嗅觉敏感的关联企业已闻风而动,拥聚广州,琶洲会展创意园、琶洲会展产业园、启盛会展产业园、琶洲会展产业孵化基地等正招兵买马,“以会带展,以展促产”的思路日渐清晰。

根据《报告》,广州会展行业在智力与人才因素方面领先全国,专利授予量优势显著,这为会展行业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但相比于上海、北京、深圳等会展城市,广州主办单位国际影响力与知名企业数量两项指标相对弱势,这表明,产学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广州会展企业竞争力尚有待提升。

对此,2021年发布的《广州市关于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暂行)》(简称《措施》)已将“集聚优质会展企业和项目”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对符合条件的会展企业,广州将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数字+文化成为引流重要手段

在经历两年多的艰难时刻后,国内会展经济已呈现复苏态势,但仍受到“疫情”这一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报告》显示,2021年,广州近半数展会延期或取消。

但疫情也在倒逼会展行业变革升级。2021年,线上形式已占广州展会总量的40%,其中34%的展会采取了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形式。数字化已成为整体趋势,并进一步推动了展会空间的开发和扩容。

展会的科技化含量也越来越高,5G、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纷纷亮相,传统展会装备数字化外衣,碰撞出多元新形态,也对展会提出了越来越前卫的要求,“沉浸式体验”便是其中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