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臺灣會展產業發展計畫旨在發展台灣成為卓越會獎旅遊服務的領導者,以擴大我國會展產業軟硬體能量、提高會展產業國際能見度、強化會展產業國際競爭力,及以會展活動支持我國產業發展為長期目標。

*說明*:2020年會展產業遭受疫情影響,會展核心業別(PEO、PCO)就業人口卻較2019年增加,係因計算公式不同。本計畫於2020年盤整會展產值及就業人口估算方式,重新調整會展就業人口計算公式,如以其推估2019年PEO、PCO就業人口則為3,640人。

●我國會展活動場次與國外參加人數

 

 

●展覽總數全國占比

全國總使用面積 (gross)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AFECA:Asian Federation of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s (亞洲展覽會議協會聯盟)

●IAE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xhibitions and Events (國際展覽及活動協會)

●ICCA: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國際會議協會)

●SITE:Society for Incentive Travel Excellence (國際獎勵旅遊協會)

●UFI:The Global Associ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國際展覽業協會)

 

國際標準的會展設施

臺灣積極建構國際級之會展場館,包括「臺北世貿展覽1館」、「臺北南港展覽1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及2014年4月正式營運的「高雄展覽館」,已形成南北會展發展之雙核心。「臺北南港展覽2館」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幕啟用,與南港1館合計可提供約5,000個標準展覽攤位及不同功能的會議場地,另目前規劃中的尚有臺中市水湳國際會展中心以及桃園會展中心等,可望帶動臺灣會展產業邁入新紀元。

臺灣以3C產業的蓬勃發展聞名於世,更將高端科技應用於會展活動,例如APP、QR-Code、Facebook、RFID等及免費Wi-Fi等,為會展人士提供先進、便利與即時之服務,搭配臺灣親切、高效率之專業服務,令國際商旅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國際會議活動

臺灣在醫學、資訊與科學等領域之研究水準揚名國際,同時與國際相關學會、協會等密切交流,造就了臺灣專業且成熟的會議市場。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全球協會型國際會議場次統計資料,2019年在臺舉辦協會型國際會議數達163場,足見臺灣會議產業實力。

 

 

實務經驗豐富

厚實的學術根基,帶動臺灣學術研究之風氣,醫學、生技、資訊科技等研究能量豐沛,產政學等相關組織與國際交流頻繁,造就了臺灣舉辦國際會議實力

在臺舉辦之國際會議與企業會議暨獎勵旅遊,例如:

◆2013中國大陸安麗直銷(12,000人)

◆2013麥當勞 Manager Conference(2,500人)

◆2014年第十一屆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國際研討會暨第十九屆台灣癌症聯合年會(2,700人)

◆2014年第32屆世界泌尿內視鏡醫學大會(2,900人)

◆2015南京中脈海外進修研討會(9,600人)

◆2015世界家庭醫師組織亞太區域會議(3,600人)

◆2015年第七屆亞太感染管制國際會議(APSIC,3,300人)

◆2015年第八屆亞洲急診醫學會議(2,200人)

◆2016第31屆亞太眼科學術會議(APAO,3,800人)

◆2016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1,000人)

◆2016年國際青年商會亞洲太平洋地區會員代表大會(8,000人)

◆2016年第11屆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糖尿病會議暨第8屆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會議(4,000人)

◆2017年第16屆世界醫用及生物超音波聯盟大會(2,400人)

◆2017年第一屆亞太職能治療學術研討會(2,000人)

◆2017年國際獅子會第56屆遠東暨東南亞年會(20,000人)

◆2017 WCIT世界資訊科技大會(2,600人)

◆2017年第三十屆國際化療及感染會議(2,300人)

◆2018年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16,000人)

◆2018年第八屆亞太生殖醫學會議(1,300人)

◆2018世界水產養殖學會亞太區年會(1,800人)

◆2018年亞太心臟學大會(3,500人)

◆2018 日本豐田汽車獎勵旅遊(1,700人)

具備競爭力產業

臺灣擁有各專業領域人才、科學技術與創新研發實力,且特定學術領域(例如資訊、醫學等)之研究水準皆高於亞洲鄰近國家,加上臺灣包括資通訊、光電、半導體、自行車等多項產業均具有國際競爭力,且在臺灣已形成完整產業聚落,更成為臺灣發展會展產業的強大後盾。

 

推動臺灣會展產業發展計畫旨在發展台灣成為卓越會獎旅遊服務的領導者,以擴大我國會展產業軟硬體能量、提高會展產業國際能見度、強化會展產業國際競爭力,及以會展活動支持我國產業發展為長期目標。

*說明*:2020年會展產業遭受疫情影響,會展核心業別(PEO、PCO)就業人口卻較2019年增加,係因計算公式不同。本計畫於2020年盤整會展產值及就業人口估算方式,重新調整會展就業人口計算公式,如以其推估2019年PEO、PCO就業人口則為3,640人。

●我國會展活動場次與國外參加人數

 

 

●展覽總數全國占比

全國總使用面積 (gross)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展覽

總數

全國

占比

 

●AFECA:Asian Federation of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s (亞洲展覽會議協會聯盟)

●IAE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xhibitions and Events (國際展覽及活動協會)

●ICCA: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國際會議協會)

●SITE:Society for Incentive Travel Excellence (國際獎勵旅遊協會)

●UFI:The Global Associ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國際展覽業協會)

 

國際標準的會展設施

臺灣積極建構國際級之會展場館,包括「臺北世貿展覽1館」、「臺北南港展覽1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及2014年4月正式營運的「高雄展覽館」,已形成南北會展發展之雙核心。「臺北南港展覽2館」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幕啟用,與南港1館合計可提供約5,000個標準展覽攤位及不同功能的會議場地,另目前規劃中的尚有臺中市水湳國際會展中心以及桃園會展中心等,可望帶動臺灣會展產業邁入新紀元。

臺灣以3C產業的蓬勃發展聞名於世,更將高端科技應用於會展活動,例如APP、QR-Code、Facebook、RFID等及免費Wi-Fi等,為會展人士提供先進、便利與即時之服務,搭配臺灣親切、高效率之專業服務,令國際商旅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國際會議活動

臺灣在醫學、資訊與科學等領域之研究水準揚名國際,同時與國際相關學會、協會等密切交流,造就了臺灣專業且成熟的會議市場。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全球協會型國際會議場次統計資料,2019年在臺舉辦協會型國際會議數達163場,足見臺灣會議產業實力。

 

 

實務經驗豐富

厚實的學術根基,帶動臺灣學術研究之風氣,醫學、生技、資訊科技等研究能量豐沛,產政學等相關組織與國際交流頻繁,造就了臺灣舉辦國際會議實力

在臺舉辦之國際會議與企業會議暨獎勵旅遊,例如:

◆2013中國大陸安麗直銷(12,000人)

◆2013麥當勞 Manager Conference(2,500人)

◆2014年第十一屆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國際研討會暨第十九屆台灣癌症聯合年會(2,700人)

◆2014年第32屆世界泌尿內視鏡醫學大會(2,900人)

◆2015南京中脈海外進修研討會(9,600人)

◆2015世界家庭醫師組織亞太區域會議(3,600人)

◆2015年第七屆亞太感染管制國際會議(APSIC,3,300人)

◆2015年第八屆亞洲急診醫學會議(2,200人)

◆2016第31屆亞太眼科學術會議(APAO,3,800人)

◆2016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1,000人)

◆2016年國際青年商會亞洲太平洋地區會員代表大會(8,000人)

◆2016年第11屆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糖尿病會議暨第8屆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會議(4,000人)

◆2017年第16屆世界醫用及生物超音波聯盟大會(2,400人)

◆2017年第一屆亞太職能治療學術研討會(2,000人)

◆2017年國際獅子會第56屆遠東暨東南亞年會(20,000人)

◆2017 WCIT世界資訊科技大會(2,600人)

◆2017年第三十屆國際化療及感染會議(2,300人)

◆2018年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16,000人)

◆2018年第八屆亞太生殖醫學會議(1,300人)

◆2018世界水產養殖學會亞太區年會(1,800人)

◆2018年亞太心臟學大會(3,500人)

◆2018 日本豐田汽車獎勵旅遊(1,700人)

具備競爭力產業

臺灣擁有各專業領域人才、科學技術與創新研發實力,且特定學術領域(例如資訊、醫學等)之研究水準皆高於亞洲鄰近國家,加上臺灣包括資通訊、光電、半導體、自行車等多項產業均具有國際競爭力,且在臺灣已形成完整產業聚落,更成為臺灣發展會展產業的強大後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