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在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方面,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等产业。

会展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对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新区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敲定会展业发展路线图。《规划》提出,聚焦七大重点任务,将新区打造成业态齐全、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会展功能聚集区,打造成山东领航、中国领先、面向东亚、世界知名的会展发展引领区,全力擦靓“会展之滨”城市新名片。

>>规模层次持续提升<<

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崛起

会展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桥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加快实施“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会展业发展战略,会展规模、层次不断提升,形成了“会、展、节、游、演”等相融合的“大会展”格局,“会展之滨”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强区”“中国最佳会展名区”等荣誉称号,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

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新区会展业直接收入由201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8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3.56%;新增营收千万元以上规上会展企业12家,数量占全市28%。成长起一批在会议展览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体育赛事策划组织和展览展示工程设计、搭建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的会展企业;举办参会人数100人以上的会议从2015年的105场增加到2019年的418场,2019年新区办展总面积106万平方米,占全市办展总面积25%。

立足影视、音乐、啤酒等本土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新区还精心策划组织了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凤凰音乐节等品牌会展活动,培育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知名节会品牌,吸引了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等数个由全国性行业协会和知名组展机构主办的国家级专业大展,全国性大展举办数量占全市近50%,会展业进入持续升级的发展阶段。

>>对标最优比拼最强<<

从“目的地”向“引领区”迈进

当前,新区会展业发展已站在“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上。随着国际会展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布局的完成,国际知名会展公司挥师拓展二线中心城市市场,这一转移布局为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动新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新区会展业将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抬高坐标,放大格局,因势利导,迎难而上,更加注重激发会展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会展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擦靓“会展之滨”城市新名片,将新区打造成为业态齐全、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会展功能聚集区,打造成山东领航、中国领先、面向东亚、世界知名的会展发展引领区。

年均举办1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25个以上;打造10个以上知名会展品牌;培育1至2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会展企业;会展业直接营收达30亿元,包括衍生收入在内的会展业总收入达300亿元……从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到会展发展引领区迈进,《规划》提出了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的五年目标,到2025年,实现会展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建成结构优化、功能配套、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会展业体系。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在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方面,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等产业。

会展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对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新区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敲定会展业发展路线图。《规划》提出,聚焦七大重点任务,将新区打造成业态齐全、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会展功能聚集区,打造成山东领航、中国领先、面向东亚、世界知名的会展发展引领区,全力擦靓“会展之滨”城市新名片。

>>规模层次持续提升<<

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崛起

会展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桥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加快实施“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会展业发展战略,会展规模、层次不断提升,形成了“会、展、节、游、演”等相融合的“大会展”格局,“会展之滨”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强区”“中国最佳会展名区”等荣誉称号,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

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新区会展业直接收入由201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8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3.56%;新增营收千万元以上规上会展企业12家,数量占全市28%。成长起一批在会议展览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体育赛事策划组织和展览展示工程设计、搭建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的会展企业;举办参会人数100人以上的会议从2015年的105场增加到2019年的418场,2019年新区办展总面积106万平方米,占全市办展总面积25%。

立足影视、音乐、啤酒等本土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新区还精心策划组织了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凤凰音乐节等品牌会展活动,培育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知名节会品牌,吸引了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等数个由全国性行业协会和知名组展机构主办的国家级专业大展,全国性大展举办数量占全市近50%,会展业进入持续升级的发展阶段。

>>对标最优比拼最强<<

从“目的地”向“引领区”迈进

当前,新区会展业发展已站在“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上。随着国际会展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布局的完成,国际知名会展公司挥师拓展二线中心城市市场,这一转移布局为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动新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新区会展业将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抬高坐标,放大格局,因势利导,迎难而上,更加注重激发会展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会展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擦靓“会展之滨”城市新名片,将新区打造成为业态齐全、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会展功能聚集区,打造成山东领航、中国领先、面向东亚、世界知名的会展发展引领区。

年均举办1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25个以上;打造10个以上知名会展品牌;培育1至2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会展企业;会展业直接营收达30亿元,包括衍生收入在内的会展业总收入达300亿元……从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到会展发展引领区迈进,《规划》提出了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的五年目标,到2025年,实现会展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建成结构优化、功能配套、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会展业体系。

全球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像德国一样,城市政府投资一个会展中心,准确地说是展览中心,通过自办展及场地出租,就可以实现盈利,甚至盈利的效果还不错。事实是,除了德国之外,全球各个国家或城市政府投资的多数会展设施,不仅无法收回投资,连日常运营的收支平衡都很难做到。美国也一样。根据各家会展中心发布的数据及相关研究报告,除了一部分一二线城市的会展中心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之外,美国大多数城市的会展中心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甚至更多的运营亏空,需要州政府或市政府来补贴。

还好,会展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很容易说得清楚,政府在这方面的预算很容易在议会获得支持。投入的资金解决了,可会展中心的运营管理却是一个难题:它们既属于城市的公共设施,需要承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使命,又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靠政府的行政方法来管理会展中心显然行不通。那么会展中心究竟该怎么管理呢?

会展中心在运营管理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难点:一是需要政府持续投入,包括改扩建、修缮甚至运营补贴等;二是很难实现盈利;三是每个会展中心的经营情况有较大差异,因为会展中心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定位、资源等有密切关系。即便是同一个城市的会展设施,区位不同,经营效果也不会一样;四是会展中心一般都有经营上的淡旺季,因为多数会议展览活动都倾向于在春秋两季举行。

根据会展中心的以上特点,大多数城市都会选择自己组建团队,直接运营管理。这种方式既有好处也有弱点,好处是:自己运营管理,没有中间环节,协调起来方便快捷;弱点是:容易产生效率低、成本高、服务体验差等现象。鉴于此,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将会展中心委托给专业运营公司来管理。从一些反馈的信息分析,委托经营的效果总体还不错,包括营业收入提高,运营成本降低,服务体验改善等。话又说回来,采取委托经营模式的大多是基础比较好的一二线会展城市。把会展中心运营管理外包服务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主要分两类,一是私人公司,另一类是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目前看来,这项业务做得比较好的是私人公司。不过,这一类私人公司并不是单纯的会展中心运营机构,还有艺术中心、演出中心、体育场馆等。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资料,目前已有数十家会展中心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进行运营管理。

会展中心的主营业务是为会议展览活动提供各种服务,其收入主要包括场地租金、餐饮服务收费、停车费、佣金、商务服务费等。有些会展中心还会经营自办展业务,但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并不大。酒店一般不在会展中心运营管理的范围之内。

会展中心的业务范围通常包括会议、展览、演出及综合性活动等,客户及参会者区域来源主要包括本地客户与全国、国际客户两大部分。城市不同,会展中心的客源结构不太一样。就拿华盛顿州会展中心来说,2018年度,该会展中心共举办本地会展活动187场,全国性及国际性活动58场。

城市建设会展中心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该城市带来更多外地客人,并设法促使这些客人在本地产生更多消费。因此,美国会展中心都很重视客流量及其带来的消费金额。会展活动及其参与者在举办地的消费,既包括组织者在会展场馆的消费,也包括所有参会者群体在该城市所产生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休闲娱乐等消费。

附表1:洛杉矶会展中心(LACC)2018-2019财年营收支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附表2:华盛顿州会展中心(WSCC)2018年度运营数据

全球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像德国一样,城市政府投资一个会展中心,准确地说是展览中心,通过自办展及场地出租,就可以实现盈利,甚至盈利的效果还不错。事实是,除了德国之外,全球各个国家或城市政府投资的多数会展设施,不仅无法收回投资,连日常运营的收支平衡都很难做到。美国也一样。根据各家会展中心发布的数据及相关研究报告,除了一部分一二线城市的会展中心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之外,美国大多数城市的会展中心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甚至更多的运营亏空,需要州政府或市政府来补贴。

还好,会展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很容易说得清楚,政府在这方面的预算很容易在议会获得支持。投入的资金解决了,可会展中心的运营管理却是一个难题:它们既属于城市的公共设施,需要承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使命,又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靠政府的行政方法来管理会展中心显然行不通。那么会展中心究竟该怎么管理呢?

会展中心在运营管理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难点:一是需要政府持续投入,包括改扩建、修缮甚至运营补贴等;二是很难实现盈利;三是每个会展中心的经营情况有较大差异,因为会展中心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定位、资源等有密切关系。即便是同一个城市的会展设施,区位不同,经营效果也不会一样;四是会展中心一般都有经营上的淡旺季,因为多数会议展览活动都倾向于在春秋两季举行。

根据会展中心的以上特点,大多数城市都会选择自己组建团队,直接运营管理。这种方式既有好处也有弱点,好处是:自己运营管理,没有中间环节,协调起来方便快捷;弱点是:容易产生效率低、成本高、服务体验差等现象。鉴于此,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将会展中心委托给专业运营公司来管理。从一些反馈的信息分析,委托经营的效果总体还不错,包括营业收入提高,运营成本降低,服务体验改善等。话又说回来,采取委托经营模式的大多是基础比较好的一二线会展城市。把会展中心运营管理外包服务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主要分两类,一是私人公司,另一类是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目前看来,这项业务做得比较好的是私人公司。不过,这一类私人公司并不是单纯的会展中心运营机构,还有艺术中心、演出中心、体育场馆等。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资料,目前已有数十家会展中心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进行运营管理。

会展中心的主营业务是为会议展览活动提供各种服务,其收入主要包括场地租金、餐饮服务收费、停车费、佣金、商务服务费等。有些会展中心还会经营自办展业务,但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并不大。酒店一般不在会展中心运营管理的范围之内。

会展中心的业务范围通常包括会议、展览、演出及综合性活动等,客户及参会者区域来源主要包括本地客户与全国、国际客户两大部分。城市不同,会展中心的客源结构不太一样。就拿华盛顿州会展中心来说,2018年度,该会展中心共举办本地会展活动187场,全国性及国际性活动58场。

城市建设会展中心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该城市带来更多外地客人,并设法促使这些客人在本地产生更多消费。因此,美国会展中心都很重视客流量及其带来的消费金额。会展活动及其参与者在举办地的消费,既包括组织者在会展场馆的消费,也包括所有参会者群体在该城市所产生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休闲娱乐等消费。

附表1:洛杉矶会展中心(LACC)2018-2019财年营收支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附表2:华盛顿州会展中心(WSCC)2018年度运营数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