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雁栖湖畔,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作为2014年APEC会议的开幕词,描绘出亚太合作与发展的新愿景。时隔两年,北京建工土木公司承建的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已经相继承办了世界水电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4000多个活动,凭借着新颖的设计、过硬的质量、高超的工艺,斩获国家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工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占地面积10.83公顷,建筑平面为圆形,总建筑面积77356m2,建筑高度为32m,包括地下2层和地上2层,于2015年3月9日竣工。该工程融合了传统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风格,集会议、展览、餐饮、酒店、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是展示中国国际交往职能的窗口和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的永久落户地,也是全国会展场馆中的一颗闪亮的新星。

融汇古今 承鲁班智慧

       在雁栖湖畔放眼望去,会展中心宛若天坛祈年殿倒影,层层叠叠的飞檐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灵动的韵味,巧妙的融入到青山绿水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中。据了解,该工程以汉唐礼制建筑的“天圆地方”理念为设计源泉,取汉朝与唐朝建筑的升华之势,仿天坛祈年殿空间布图原则,与北侧核心岛会议中心汉唐飞扬的“地坛”式方形设计形成刚柔对比,共同形成上地下天即为上坤下乾的“泰”卦,彰显“天地和谐共生”和飞升中华的美好寓意,比喻着国泰民安。结合外环廊共48区间映射24节气的双方柱上方呈托举之势,寓意着“汉唐升华,天地飞扬”,完美的实现了现代功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环廊空间和主入口将古建筑元素进一步延展,设计运用“门、廊、堂”作为构架,贯穿于主体空间。主入口的大门采用“八字墙”的形体,体现了接待各国友人和八方来宾的寓意。环廊天花采用中国篆刻,巧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结合建筑柱网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层层推进,寓意了空间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延续。

细节设计上,寻求形体与细节的混成感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层层叠叠的屋檐以4.5米为基数,密檐至无缝,形成浑然的力量,筑造“喷薄欲出”的张力,

传递着对天的敬意;向心感与辐射的战力形成“收敛”的二元矛盾体,在收缩与扩张的对抗中产生了向上的升腾感,寓意着向苍穹祈福盛露;室内装修造型借用日晷的设计理念,采用中心花格形式的天花造型,阳光通过花格在地面上营造出不同的阴影效果,外圈放射性的吊顶如同阳光从内部的延续,宛若营造一个自然的光源。

      “汉唐飞扬”的立面造型与“天人合一”的细节处理体现着传统元素和现代气息,将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进行对接,融合了绿色生态、历史积淀、环保科技、国际文化四种元素于一体,表达泱泱大国的文化内涵,展现首都建设的国际视野,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标志性生态建筑。

宴会厅▲

    

▲大议会厅                                                                   ▲中心天眼

 

采众长 秉鲁班技艺

      15天基坑开挖,60天突破正负零,150天主体完成,360天外檐亮相,550天全部竣工,一个又一个的工程节点得益于北京建工人“精益求精、品质至上”的质量信念和价值,得益于北京建工“建德立业、工于品质”的企业理念,更得益于北京建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超越自我。

      工程完成国内首次钢桁架-混凝土体系的整体提升。会展中心屋盖为直径84m、重3500吨的大跨度重型屋盖,为了将相当于500头成年非洲大象重量的“大圆帽”提升15mm,项目部攻克了钢结构上部圆形拱顶薄壳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难题,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监控、全站仪检测等多种手段,对提升进行全过程可视化监测,实现了24个提升点位2cm内的不同步控制,整体提升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技术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还首次创新采用冬施现浇混凝土构件内电伴热养护技术。通过将电伴热管线埋设在30000㎡的冬期施工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结合使用岩棉、草帘等覆盖保温措施,进行升温养护。同时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对混凝土养护温度和裂缝控制进行分析,使原28天的拆模时间缩短到7天,有效的降低了结构冬施的组织时间和混凝土养护时间,同时保证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施工过程更是创新应用了国内首次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为确保工程施工过程的可追溯性,同时方便资料管理,项目部积极进行技术公关,综合了三维演示、深化设计、商务结算等各个方面的技术资料,密切联系实际,自主研发了一套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资料可追溯管理系统。将工程资料储存于数据库内,并将工程资料与BIM模型构件进行关联,实现了工程资料的快速定位查找和数字化交付,为资料管理提供了便捷手段。

       项目建设过程中共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10大项35子项,《北京市建设领域百项重点推广项目》的32项,创新技术3项,申请专利技术4项,软件著作权1项,施工工法1项,科学技术成果2项……众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雁栖湖畔,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作为2014年APEC会议的开幕词,描绘出亚太合作与发展的新愿景。时隔两年,北京建工土木公司承建的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已经相继承办了世界水电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4000多个活动,凭借着新颖的设计、过硬的质量、高超的工艺,斩获国家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工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占地面积10.83公顷,建筑平面为圆形,总建筑面积77356m2,建筑高度为32m,包括地下2层和地上2层,于2015年3月9日竣工。该工程融合了传统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风格,集会议、展览、餐饮、酒店、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是展示中国国际交往职能的窗口和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的永久落户地,也是全国会展场馆中的一颗闪亮的新星。

融汇古今 承鲁班智慧

       在雁栖湖畔放眼望去,会展中心宛若天坛祈年殿倒影,层层叠叠的飞檐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灵动的韵味,巧妙的融入到青山绿水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中。据了解,该工程以汉唐礼制建筑的“天圆地方”理念为设计源泉,取汉朝与唐朝建筑的升华之势,仿天坛祈年殿空间布图原则,与北侧核心岛会议中心汉唐飞扬的“地坛”式方形设计形成刚柔对比,共同形成上地下天即为上坤下乾的“泰”卦,彰显“天地和谐共生”和飞升中华的美好寓意,比喻着国泰民安。结合外环廊共48区间映射24节气的双方柱上方呈托举之势,寓意着“汉唐升华,天地飞扬”,完美的实现了现代功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环廊空间和主入口将古建筑元素进一步延展,设计运用“门、廊、堂”作为构架,贯穿于主体空间。主入口的大门采用“八字墙”的形体,体现了接待各国友人和八方来宾的寓意。环廊天花采用中国篆刻,巧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结合建筑柱网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层层推进,寓意了空间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延续。

细节设计上,寻求形体与细节的混成感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层层叠叠的屋檐以4.5米为基数,密檐至无缝,形成浑然的力量,筑造“喷薄欲出”的张力,

传递着对天的敬意;向心感与辐射的战力形成“收敛”的二元矛盾体,在收缩与扩张的对抗中产生了向上的升腾感,寓意着向苍穹祈福盛露;室内装修造型借用日晷的设计理念,采用中心花格形式的天花造型,阳光通过花格在地面上营造出不同的阴影效果,外圈放射性的吊顶如同阳光从内部的延续,宛若营造一个自然的光源。

      “汉唐飞扬”的立面造型与“天人合一”的细节处理体现着传统元素和现代气息,将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进行对接,融合了绿色生态、历史积淀、环保科技、国际文化四种元素于一体,表达泱泱大国的文化内涵,展现首都建设的国际视野,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标志性生态建筑。

宴会厅▲

    

▲大议会厅                                                                   ▲中心天眼

 

采众长 秉鲁班技艺

      15天基坑开挖,60天突破正负零,150天主体完成,360天外檐亮相,550天全部竣工,一个又一个的工程节点得益于北京建工人“精益求精、品质至上”的质量信念和价值,得益于北京建工“建德立业、工于品质”的企业理念,更得益于北京建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超越自我。

      工程完成国内首次钢桁架-混凝土体系的整体提升。会展中心屋盖为直径84m、重3500吨的大跨度重型屋盖,为了将相当于500头成年非洲大象重量的“大圆帽”提升15mm,项目部攻克了钢结构上部圆形拱顶薄壳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难题,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监控、全站仪检测等多种手段,对提升进行全过程可视化监测,实现了24个提升点位2cm内的不同步控制,整体提升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技术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还首次创新采用冬施现浇混凝土构件内电伴热养护技术。通过将电伴热管线埋设在30000㎡的冬期施工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结合使用岩棉、草帘等覆盖保温措施,进行升温养护。同时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对混凝土养护温度和裂缝控制进行分析,使原28天的拆模时间缩短到7天,有效的降低了结构冬施的组织时间和混凝土养护时间,同时保证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施工过程更是创新应用了国内首次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为确保工程施工过程的可追溯性,同时方便资料管理,项目部积极进行技术公关,综合了三维演示、深化设计、商务结算等各个方面的技术资料,密切联系实际,自主研发了一套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资料可追溯管理系统。将工程资料储存于数据库内,并将工程资料与BIM模型构件进行关联,实现了工程资料的快速定位查找和数字化交付,为资料管理提供了便捷手段。

       项目建设过程中共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10大项35子项,《北京市建设领域百项重点推广项目》的32项,创新技术3项,申请专利技术4项,软件著作权1项,施工工法1项,科学技术成果2项……众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