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不久刚刚落下帷幕,这样一项博览会的规模也是惊人的——本届进博会参展企业平均展览面积93平方米,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50家。
那么,一个怎么样的场地才能将这么大规模的博览会装进去呢?作为会场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吸引了来自各界的目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座国内最大的会展综合体(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今年刚刚建成一期工程,目前体量跟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差不多,待整体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国内乃至世界最大会展综合体)的节能环保设计。
设计可容纳40万人次,这是一个怎样的庞然大物?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位于上海市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紧邻虹桥交通枢纽,平面为四叶草形状,由13个大展厅、3个小展厅组成,项目总用地面积85.6万平米,建筑总规模达147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7万平米,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完全建成之前,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单体会展建筑。
它位于虹桥机场的临空区被,限高43米,如何将近150万平米的庞然大物合理地置入900米见方的地块之中,成为了设计之初的难题之一。它既不能像很多会展中心那样分散布局,又无法向高空发展,最终,采用了紧凑集约、立体高效设计的“四叶草”造型脱颖而出。
会展区域作为整个综合项目的核心引力空间,占据四个“叶面”的大空间,室外广场位于最核心的位置,起到人群汇聚融合的作用。由于功能的集中,建筑形体通过叶片的曲线变化,拓展出外围的延展面,将不同功能区域出入口沿外围均匀布置,有利于外部人群的分布式集散。
四叶草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组团,包括2-4个展厅和办公、酒店,在中央汇聚出商业空间和广场。
交通上,它还将十字形的双层立体交通系统植入综合体内部,通过8米标高的步行体系和16米标高的货运车行体系的建立,实现多元功能空间高效的步行、车行联系,并创新性地开拓了大型展厅双面布展的高效模式。
集装箱卡车可以直接开到二楼,进行快速布展和撤展,这是以往任何展览会场都没有过的设计,它对承载力的要求非常高。为了达到强度,展厅二层大跨楼盖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并采取预应力筋分段优化,解决了承载力的世界性难题。
联系整个建筑空间的是240根柱列,这些柱列内藏玄机,除了内部对屋面结构起到稳固作用以外,同时将屋面雨水隐藏在柱中,直接汇入地下市政管网。
会展建筑体量大能耗高,如何节能是个大问题
在各种建筑类型中,会展建筑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往往也是能耗较高的建筑,而它又与普通公共建筑有明显差异,因此所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也是不同的。
与传统的城市综合体不同,会展综合体是以“会展”为核心引力磁场的综合功能建筑群体,其办公、酒店、商业功能均与会展活动息息相关。同时,不同于传统的会展建筑,会展综合体更注重多元功能空间的活力共振,各功能空间不是仅仅作为会展的配套空间,而是作为独立的功能单元,通过有机整合,形成互为服务、互为补充的统一体。
1、能省就省的能源供应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规划建设了适当规模的热、电、冷、生活热水四联供的区域功能能源站,集中向展厅、酒店、商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办公设施提供空调冷媒水、采暖热水、生活热水。这一举措集中减低了能源消耗,也有利于内燃机烟气排放集中管控,减少污染程度。
针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拥有展览、会议、商务、酒店、办公业态,不同业态的用能需求不同,供冷系统采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余热制冷+水蓄冷+直燃型溴机制冷+调峰电制冷的符合能源模式,供热系统则是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余热制热+调峰直燃型溴机制热+生活热水锅炉的组合模式。
天然气发电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省却了建筑内设置锅炉、冷却塔,减低了潜在的安全风险,运营上也节省了人力成本,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场馆采用这项技术,如德国慕尼黑国际会展中心、日本幕张国际会展中心等。
这种“三联供”系统,并网发电产生的余热用来夏季供冷、冬季供暖、供生活热水,实现了能源的梯度利用,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了85%,并且使用水蓄冷系统的“移峰填谷”有效缓解了区域用电紧张。每年节约标准煤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万吨。
2、智能的光伏发电系统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一期工程利用屋顶面积3万余平米,建设约3MWp屋顶并网光伏电站。光伏组件将太阳光能转换成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之后经由升压变压器升压并将电力输送到电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未来光伏二期工程考虑采用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的系统形式。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量主要用于建筑以及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建筑负荷分为3种类型——展馆、办公以及商业。
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依靠大数据建立起用电量预测模型,对国家会展中心的短期用电量进行预测。新能源汽车充电量由充电汽车数量决定,展会与无展会期间充电车的数量以及充电量信息可从停车场管理系统以及充电桩管理系统中获取。此外,还通过建立预测太阳辐射量和温度以及光电转换功率预测模型,得到光伏发电量的预测数据,建立短期太阳辐射量预测模型。
3、让风吹到人身边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空间之大是国内罕见的,如何将空调的冷气、热气送到人员活动区域是一大挑战。
设计团队首先进行了调研,结合会展建筑特点反复论证,3个CFD独立团队采用不同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在比较了上送风和侧送风的国家规定、实际效果、人员体感等因素之后,空调系统被设计成全部上送风、侧下部回风。
送风口为自动调节气流流型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出风口及回风口均设有温度传感器,风口控制器根据送风温度、送回风温差,自动调节风口处的导流叶片,进而调节气流流型。
送冷风时,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室内温度)为正偏离,导流叶片角度加大,气流流型接近旋流风口,以控制气流射程、利用冷空气自然下降特性送至人员活动区。送热风时,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室内温度)为负偏离,导流叶片角度减小,气流流型接近喷口,加大气流射程,以将热风送至人员活动区。
4、纯LED的照明系统
得益于上海世博会的LED照明经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共使用了12万套灯具,是当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政务厅(当时世界首次实施超大空间LED室内白光照明)的6倍,实现了室内外LED照明的全覆盖。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也是世界第一个全部使用LED照明的大型会展建筑,特别是3个34米高的世界最高展厅,使用280瓦的LED灯具代替400瓦的金卤灯,照度达到350-450流明/平方米,这是LED功能照明第一次突破这一高度的照度指标,用电仅是金卤灯的70%,这一过程必须解决高大展厅的照度、散热、色温、眩光等技术难题。
仅高大展厅这一项,经过计算,每年节约用电646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5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3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4吨。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不久刚刚落下帷幕,这样一项博览会的规模也是惊人的——本届进博会参展企业平均展览面积93平方米,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50家。
那么,一个怎么样的场地才能将这么大规模的博览会装进去呢?作为会场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吸引了来自各界的目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座国内最大的会展综合体(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今年刚刚建成一期工程,目前体量跟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差不多,待整体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国内乃至世界最大会展综合体)的节能环保设计。
设计可容纳40万人次,这是一个怎样的庞然大物?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位于上海市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紧邻虹桥交通枢纽,平面为四叶草形状,由13个大展厅、3个小展厅组成,项目总用地面积85.6万平米,建筑总规模达147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7万平米,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完全建成之前,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单体会展建筑。
它位于虹桥机场的临空区被,限高43米,如何将近150万平米的庞然大物合理地置入900米见方的地块之中,成为了设计之初的难题之一。它既不能像很多会展中心那样分散布局,又无法向高空发展,最终,采用了紧凑集约、立体高效设计的“四叶草”造型脱颖而出。
会展区域作为整个综合项目的核心引力空间,占据四个“叶面”的大空间,室外广场位于最核心的位置,起到人群汇聚融合的作用。由于功能的集中,建筑形体通过叶片的曲线变化,拓展出外围的延展面,将不同功能区域出入口沿外围均匀布置,有利于外部人群的分布式集散。
四叶草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组团,包括2-4个展厅和办公、酒店,在中央汇聚出商业空间和广场。
交通上,它还将十字形的双层立体交通系统植入综合体内部,通过8米标高的步行体系和16米标高的货运车行体系的建立,实现多元功能空间高效的步行、车行联系,并创新性地开拓了大型展厅双面布展的高效模式。
集装箱卡车可以直接开到二楼,进行快速布展和撤展,这是以往任何展览会场都没有过的设计,它对承载力的要求非常高。为了达到强度,展厅二层大跨楼盖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并采取预应力筋分段优化,解决了承载力的世界性难题。
联系整个建筑空间的是240根柱列,这些柱列内藏玄机,除了内部对屋面结构起到稳固作用以外,同时将屋面雨水隐藏在柱中,直接汇入地下市政管网。
会展建筑体量大能耗高,如何节能是个大问题
在各种建筑类型中,会展建筑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往往也是能耗较高的建筑,而它又与普通公共建筑有明显差异,因此所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也是不同的。
与传统的城市综合体不同,会展综合体是以“会展”为核心引力磁场的综合功能建筑群体,其办公、酒店、商业功能均与会展活动息息相关。同时,不同于传统的会展建筑,会展综合体更注重多元功能空间的活力共振,各功能空间不是仅仅作为会展的配套空间,而是作为独立的功能单元,通过有机整合,形成互为服务、互为补充的统一体。
1、能省就省的能源供应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规划建设了适当规模的热、电、冷、生活热水四联供的区域功能能源站,集中向展厅、酒店、商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办公设施提供空调冷媒水、采暖热水、生活热水。这一举措集中减低了能源消耗,也有利于内燃机烟气排放集中管控,减少污染程度。
针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拥有展览、会议、商务、酒店、办公业态,不同业态的用能需求不同,供冷系统采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余热制冷+水蓄冷+直燃型溴机制冷+调峰电制冷的符合能源模式,供热系统则是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余热制热+调峰直燃型溴机制热+生活热水锅炉的组合模式。
天然气发电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省却了建筑内设置锅炉、冷却塔,减低了潜在的安全风险,运营上也节省了人力成本,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场馆采用这项技术,如德国慕尼黑国际会展中心、日本幕张国际会展中心等。
这种“三联供”系统,并网发电产生的余热用来夏季供冷、冬季供暖、供生活热水,实现了能源的梯度利用,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了85%,并且使用水蓄冷系统的“移峰填谷”有效缓解了区域用电紧张。每年节约标准煤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万吨。
2、智能的光伏发电系统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一期工程利用屋顶面积3万余平米,建设约3MWp屋顶并网光伏电站。光伏组件将太阳光能转换成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之后经由升压变压器升压并将电力输送到电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未来光伏二期工程考虑采用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的系统形式。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量主要用于建筑以及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建筑负荷分为3种类型——展馆、办公以及商业。
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依靠大数据建立起用电量预测模型,对国家会展中心的短期用电量进行预测。新能源汽车充电量由充电汽车数量决定,展会与无展会期间充电车的数量以及充电量信息可从停车场管理系统以及充电桩管理系统中获取。此外,还通过建立预测太阳辐射量和温度以及光电转换功率预测模型,得到光伏发电量的预测数据,建立短期太阳辐射量预测模型。
3、让风吹到人身边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空间之大是国内罕见的,如何将空调的冷气、热气送到人员活动区域是一大挑战。
设计团队首先进行了调研,结合会展建筑特点反复论证,3个CFD独立团队采用不同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在比较了上送风和侧送风的国家规定、实际效果、人员体感等因素之后,空调系统被设计成全部上送风、侧下部回风。
送风口为自动调节气流流型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出风口及回风口均设有温度传感器,风口控制器根据送风温度、送回风温差,自动调节风口处的导流叶片,进而调节气流流型。
送冷风时,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室内温度)为正偏离,导流叶片角度加大,气流流型接近旋流风口,以控制气流射程、利用冷空气自然下降特性送至人员活动区。送热风时,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室内温度)为负偏离,导流叶片角度减小,气流流型接近喷口,加大气流射程,以将热风送至人员活动区。
4、纯LED的照明系统
得益于上海世博会的LED照明经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共使用了12万套灯具,是当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政务厅(当时世界首次实施超大空间LED室内白光照明)的6倍,实现了室内外LED照明的全覆盖。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也是世界第一个全部使用LED照明的大型会展建筑,特别是3个34米高的世界最高展厅,使用280瓦的LED灯具代替400瓦的金卤灯,照度达到350-450流明/平方米,这是LED功能照明第一次突破这一高度的照度指标,用电仅是金卤灯的70%,这一过程必须解决高大展厅的照度、散热、色温、眩光等技术难题。
仅高大展厅这一项,经过计算,每年节约用电646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5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3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4吨。
明人不说暗语!先上结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会拉动天津当地经济发展,但效果短期内不会明显。
(一)我国为什么布局国家会展中心(天津)?
2008年,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迎来首展,展馆总建筑规模110万㎡;2014年10月19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首展,总建筑规模60万㎡;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于2019年3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21年6月24日-6月27日迎来了首个会展——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总建筑规模138万㎡,其中一期已建成,为80万平方米,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58万㎡,届时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是继广州、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后,商务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三个国家级会展中心,也是我国布局国家级会展项目的收官之作,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全国性的意义巨大。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立足环渤海,填补了北方国家级会展项目的空白,促进了北方会展经济的发展,携手长三角、珠三角的两个会展中心,在我国会展产业这一块,就形成了犄角之势,完成了整体布局,推动了南北协调发展。
(二)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对天津有什么积极意义?
1、有望成为联系津城(市中心区)和滨城(滨海新区)的重要引擎。
我们知道,天津的空间发展结构是津城和滨城比翼双飞的,就像一个扁担,两头强中间弱。但两者之间其实是彼此联系的,终究是要互为一体的,目前来看两者之间尚缺乏一个联系点,天津国展中心距离市中心区19公里,距离滨海新区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它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联系点。
2、有望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发展。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板块备受人们关注,频上土地推介会,无论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商业配套、医疗配套、体育配套等等,还是板块的超高定位,都可以看出政府对这一板块的期望值有多高,对这一板块的付出有多大,几乎是举全城之力来打造这一城市界面,生怕“打了自己的脸”。
天津市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会展产业第一个最大的益处就是会带来大量的人流,像今年的绿色智慧建筑主体的首展,预计会引来15w次的人流量,如此巨大的流量加上周边的商业、酒店、娱乐等业态(当然,目前还没有建设),将会带来多大的消费可想而知;第二个最大的益处就是促进行业之间的合作,会展说白了就是动辄几百上千的参展商聚在一起聊聊天、论论业务、谈谈合作,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往小了说可以谈上几单生意,往大了说甚至可以找到技术突破、拉到投资方、解决公司的瓶颈问题。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国家会展中心的经济效益是很明显的。
(三)天津国展中心首展的效果与影响将会如何?
本人前两日有幸作为参展商,亲身经历了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的首展。自觉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谈一谈我对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首展的一些感悟,好的方面我就不细细地说了,首展确实促进了建筑行业内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经济及其相关行业的经济的发展,但程度还不够,还应该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我主要谈一谈我觉得不好的方面。
效果方面。
1、相关的周边配套尚不完全。
说实话,除了交通配套较为完善之外,其他配套我的眼睛是真的没有看到。交通方面,紧邻宁静高速、天津大道,天津1号线一延再延,终于延到了国家会展中心。这方面我是觉得还是很到位的,至少,人可以较为方便地往这儿来。但是停车方面,也许是第一天有市领导前来讲话,亦或是疫情防控,交警戒严严重,停车是着实不好停,我是绕了好几圈才停到了巨远的P13停车场,然后步行2公里,徒步前往,由于周边除了国家会展中心并无其他人烟,因此并没有多少共享单车。商业方面,在展馆内的2层是有一些吃饭的餐厅,但并无其他业态,给我的感觉仿佛就是为了参展、参会人员的就餐问题而临时布置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了这些,并无其他配套。从卫星图上看,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周边还有很多地块都还是绿油油的庄稼地…
相比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便觉逊色不少,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已然是较为完善的国家会展中心综合体了,天津何时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何时可以从图纸上的理论变成现实中的实际,我想大概可能要等上一个十年吧。从卫星图上看,国际会展中心(上海)的周边已经有很高水平的开发了…
2、参展商质量尚可,但参会人员(观众)水平欠佳
以建筑为主题的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首展,其实是花了大力气的,请来了诸多建筑行业内的大腕,中国建筑(CSCEC)、中铁建、中冶、天津城投、万科、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院、清华院、天津市规划院、天津建院、)等,此外也请来了一些高校学者们、行业专家们、相关企业高层们举办了论坛,“共襄建筑大业”。然后呢,观众呢,市民呢,平头老百姓呢?我看到了天津大爷大妈,年轻情侣……这些人群的目的可能不是来参会的,而是来看房的,是来网红打卡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杜绝这类人群参加会展,而是希望再多一些大学生、学者、行业白领、商家等人群,这样会展才更有意义。
影响方面
1、首展之后将推动我国建筑科学、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的大力发展。
2、首展之后将会打响我国北方地区承接国际性会展业务的第一枪,之后会迎来更多的机遇。
3、首展之后,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应该会体会到有很多地方是力不从心的,比如如此庞大的人流量并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发挥其多方面价值,比如购物、娱乐、休闲、度假、住宿、特色餐饮等方面的消费。
————————————
明人不说暗语!先上结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会拉动天津当地经济发展,但效果短期内不会明显。
(一)我国为什么布局国家会展中心(天津)?
2008年,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迎来首展,展馆总建筑规模110万㎡;2014年10月19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首展,总建筑规模60万㎡;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于2019年3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21年6月24日-6月27日迎来了首个会展——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总建筑规模138万㎡,其中一期已建成,为80万平方米,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58万㎡,届时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是继广州、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后,商务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三个国家级会展中心,也是我国布局国家级会展项目的收官之作,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全国性的意义巨大。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立足环渤海,填补了北方国家级会展项目的空白,促进了北方会展经济的发展,携手长三角、珠三角的两个会展中心,在我国会展产业这一块,就形成了犄角之势,完成了整体布局,推动了南北协调发展。
(二)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对天津有什么积极意义?
1、有望成为联系津城(市中心区)和滨城(滨海新区)的重要引擎。
我们知道,天津的空间发展结构是津城和滨城比翼双飞的,就像一个扁担,两头强中间弱。但两者之间其实是彼此联系的,终究是要互为一体的,目前来看两者之间尚缺乏一个联系点,天津国展中心距离市中心区19公里,距离滨海新区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它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联系点。
2、有望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发展。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板块备受人们关注,频上土地推介会,无论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商业配套、医疗配套、体育配套等等,还是板块的超高定位,都可以看出政府对这一板块的期望值有多高,对这一板块的付出有多大,几乎是举全城之力来打造这一城市界面,生怕“打了自己的脸”。
天津市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会展产业第一个最大的益处就是会带来大量的人流,像今年的绿色智慧建筑主体的首展,预计会引来15w次的人流量,如此巨大的流量加上周边的商业、酒店、娱乐等业态(当然,目前还没有建设),将会带来多大的消费可想而知;第二个最大的益处就是促进行业之间的合作,会展说白了就是动辄几百上千的参展商聚在一起聊聊天、论论业务、谈谈合作,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往小了说可以谈上几单生意,往大了说甚至可以找到技术突破、拉到投资方、解决公司的瓶颈问题。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国家会展中心的经济效益是很明显的。
(三)天津国展中心首展的效果与影响将会如何?
本人前两日有幸作为参展商,亲身经历了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的首展。自觉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谈一谈我对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首展的一些感悟,好的方面我就不细细地说了,首展确实促进了建筑行业内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经济及其相关行业的经济的发展,但程度还不够,还应该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我主要谈一谈我觉得不好的方面。
效果方面。
1、相关的周边配套尚不完全。
说实话,除了交通配套较为完善之外,其他配套我的眼睛是真的没有看到。交通方面,紧邻宁静高速、天津大道,天津1号线一延再延,终于延到了国家会展中心。这方面我是觉得还是很到位的,至少,人可以较为方便地往这儿来。但是停车方面,也许是第一天有市领导前来讲话,亦或是疫情防控,交警戒严严重,停车是着实不好停,我是绕了好几圈才停到了巨远的P13停车场,然后步行2公里,徒步前往,由于周边除了国家会展中心并无其他人烟,因此并没有多少共享单车。商业方面,在展馆内的2层是有一些吃饭的餐厅,但并无其他业态,给我的感觉仿佛就是为了参展、参会人员的就餐问题而临时布置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了这些,并无其他配套。从卫星图上看,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周边还有很多地块都还是绿油油的庄稼地…
相比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便觉逊色不少,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已然是较为完善的国家会展中心综合体了,天津何时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何时可以从图纸上的理论变成现实中的实际,我想大概可能要等上一个十年吧。从卫星图上看,国际会展中心(上海)的周边已经有很高水平的开发了…
2、参展商质量尚可,但参会人员(观众)水平欠佳
以建筑为主题的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首展,其实是花了大力气的,请来了诸多建筑行业内的大腕,中国建筑(CSCEC)、中铁建、中冶、天津城投、万科、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院、清华院、天津市规划院、天津建院、)等,此外也请来了一些高校学者们、行业专家们、相关企业高层们举办了论坛,“共襄建筑大业”。然后呢,观众呢,市民呢,平头老百姓呢?我看到了天津大爷大妈,年轻情侣……这些人群的目的可能不是来参会的,而是来看房的,是来网红打卡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杜绝这类人群参加会展,而是希望再多一些大学生、学者、行业白领、商家等人群,这样会展才更有意义。
影响方面
1、首展之后将推动我国建筑科学、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的大力发展。
2、首展之后将会打响我国北方地区承接国际性会展业务的第一枪,之后会迎来更多的机遇。
3、首展之后,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应该会体会到有很多地方是力不从心的,比如如此庞大的人流量并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发挥其多方面价值,比如购物、娱乐、休闲、度假、住宿、特色餐饮等方面的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