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室内总展览面积约5万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个标准展位;室外展场约5万平方米。
内部链接[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会展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室内总展览面积约5万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个标准展位;室外展场约5万平方米。
内部链接编辑
不规则的“H”型造型,与开窗即见的胶州湾遥相呼应。独特的顶膜结构似波光粼粼的海面,又似扬帆远航的船。3月12日,记者来到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探访,在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火炬路上,远远地就看到已经进入工程收尾阶段的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尽管工程尚未完全结束,但这座巨大的会展综合体已经“形神兼备”。钢结构为主体的中央登录大厅,连接着东西两侧的一座座展馆,气势恢宏壮观又充满现代艺术感。
“工程目前已经完成90%,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和设备调试,很快这座崭新的会展中心将正式向公众亮相。”施工现场工程师王刚告诉记者。
全市规模最大——
总建筑面积为48.8万平方米,是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三倍
“建成后,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将是‘青岛之最’。”还没走进展馆,王刚就已经自豪地介绍起来。
中央登录大厅架起东西两侧共计14个展厅,展厅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展厅配套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巨大的体量自然增加了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恢宏气势。
▲登录大厅内景。
“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总建筑面积为48.8万平方米,约是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三倍,也将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王刚介绍。
记者随王刚的介绍,从会展中心北广场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39米层高的登录大厅就让记者惊叹不已:自然采光垂直照射在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登录大厅,光线自然又朦胧,视野也非常开阔。
“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每一处都有设计者和工程师们的巧妙心思,就像这顶层的采光膜。”王刚说,大厅内光线既不能过于强烈,又不能过于晦暗,为了能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项目方反复比较衡量,最终选择了透光度15%的采光膜。“只有这样的透光度,既不会过于通透,又不会遮挡采光,达到我们想要的既朦胧又清晰的完美视角。”王刚说。
抬头望去,顶部的膜结构轻盈舒展,与完美的采光结合,更似是波光粼粼的海面。
王刚介绍,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采用“双首层展馆”模式,在展馆东侧专门设置了两条上下分流的6米宽的物流坡道,并与一层展厅物流分离。王刚说,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二楼的展厅同样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不管是布展、撤展,还是运送重型设备、卸货都能真正实现高效有序。
建造技艺精湛——
采用规模整体平移搭房顶,钢结构施工、混凝土浇筑都体现出高水平
“别看现在建好的会展中心恢宏大气,整个建设过程可经历了不少困难。”王刚介绍,会展中心位于临海淤泥地质区域,特殊的地质条件,也让整个项目的施工建设难度和体量都增大了不少。“最深开挖达到12米,其中淤泥层7米,基坑规模及条件在全市大型工程中几乎是类似地质条件的首位,仅是在北广场及其周边配套部分就打了4000多根桩。”
地基难打,地上也不易建。“登录大厅最大跨度达到171米,层高也达到了39米,钢结构屋盖总重达到13779吨,施工人员不可能在空中架设膜结构,”王刚说,为此项目施工方创新式地运用了整体平移的技术。全部工程一共用了8榀钢结构,每一榀钢结构都是由9段拼接组成,不管是在施工难度还是技术创新度上,都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登录大厅北面广场外景。
“不仅是展馆顶部建设难度大,在双层展厅建设时,我们也动了不少脑筋。”王刚说,为了增加二层展厅的展览面积、减少支撑立柱,项目施工组将钢筋拉伸,增加钢筋的韧度,同时采取振导式的方式将自密实混凝土浇灌进立柱,确保立柱内部紧实没有空隙,增加其承重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围护结构的幕墙也同样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幕墙不是简单的垂直造型的外立面,从远处看它像是一个鱼腹。“登录大厅南、北玻璃幕墙长93米、高35.4米,面积大、内侧无混凝土结构用作支撑,而鱼腹式结构可以将幕墙的称重压力进行疏导,增强其强度,同时也更加美观。”王刚介绍道。
使用功能齐全——
吃、住、行、展“一站式”解决,坐拥高铁地铁之便利
作为第五代会展综合体的代表,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展馆功能上,更是胜在其完备的配套功能,展馆、配套会议、酒店、办公和商业设施多种业态融为一体。
“在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参展人员的吃住行展各项诉求。”走出展厅,王刚带领记者来到会展中心东北角的配套酒店。这里的施工进度更快,内部装修已经全部结束,已具备使用条件,酒店的服务人员也已经就位。远眺窗外,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的远近建筑尽收眼底,一侧的市民健身中心、不远处的高铁红岛站都清晰可见。
▲外墙在抓紧收尾。
王刚告诉记者,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共有南北两处配套酒店,共有客房935间,会议室54间,可以同时满足住宿和会晤等多种需求。“此外,我们的配套酒店可提供9300个餐位,不仅实现‘展在红岛’,更让‘吃穿住行在红岛’。”
不规则的“H”型造型,与开窗即见的胶州湾遥相呼应。独特的顶膜结构似波光粼粼的海面,又似扬帆远航的船。3月12日,记者来到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探访,在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火炬路上,远远地就看到已经进入工程收尾阶段的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尽管工程尚未完全结束,但这座巨大的会展综合体已经“形神兼备”。钢结构为主体的中央登录大厅,连接着东西两侧的一座座展馆,气势恢宏壮观又充满现代艺术感。
“工程目前已经完成90%,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和设备调试,很快这座崭新的会展中心将正式向公众亮相。”施工现场工程师王刚告诉记者。
全市规模最大——
总建筑面积为48.8万平方米,是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三倍
“建成后,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将是‘青岛之最’。”还没走进展馆,王刚就已经自豪地介绍起来。
中央登录大厅架起东西两侧共计14个展厅,展厅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展厅配套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巨大的体量自然增加了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恢宏气势。
▲登录大厅内景。
“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总建筑面积为48.8万平方米,约是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三倍,也将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王刚介绍。
记者随王刚的介绍,从会展中心北广场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39米层高的登录大厅就让记者惊叹不已:自然采光垂直照射在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登录大厅,光线自然又朦胧,视野也非常开阔。
“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每一处都有设计者和工程师们的巧妙心思,就像这顶层的采光膜。”王刚说,大厅内光线既不能过于强烈,又不能过于晦暗,为了能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项目方反复比较衡量,最终选择了透光度15%的采光膜。“只有这样的透光度,既不会过于通透,又不会遮挡采光,达到我们想要的既朦胧又清晰的完美视角。”王刚说。
抬头望去,顶部的膜结构轻盈舒展,与完美的采光结合,更似是波光粼粼的海面。
王刚介绍,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采用“双首层展馆”模式,在展馆东侧专门设置了两条上下分流的6米宽的物流坡道,并与一层展厅物流分离。王刚说,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二楼的展厅同样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不管是布展、撤展,还是运送重型设备、卸货都能真正实现高效有序。
建造技艺精湛——
采用规模整体平移搭房顶,钢结构施工、混凝土浇筑都体现出高水平
“别看现在建好的会展中心恢宏大气,整个建设过程可经历了不少困难。”王刚介绍,会展中心位于临海淤泥地质区域,特殊的地质条件,也让整个项目的施工建设难度和体量都增大了不少。“最深开挖达到12米,其中淤泥层7米,基坑规模及条件在全市大型工程中几乎是类似地质条件的首位,仅是在北广场及其周边配套部分就打了4000多根桩。”
地基难打,地上也不易建。“登录大厅最大跨度达到171米,层高也达到了39米,钢结构屋盖总重达到13779吨,施工人员不可能在空中架设膜结构,”王刚说,为此项目施工方创新式地运用了整体平移的技术。全部工程一共用了8榀钢结构,每一榀钢结构都是由9段拼接组成,不管是在施工难度还是技术创新度上,都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登录大厅北面广场外景。
“不仅是展馆顶部建设难度大,在双层展厅建设时,我们也动了不少脑筋。”王刚说,为了增加二层展厅的展览面积、减少支撑立柱,项目施工组将钢筋拉伸,增加钢筋的韧度,同时采取振导式的方式将自密实混凝土浇灌进立柱,确保立柱内部紧实没有空隙,增加其承重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围护结构的幕墙也同样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幕墙不是简单的垂直造型的外立面,从远处看它像是一个鱼腹。“登录大厅南、北玻璃幕墙长93米、高35.4米,面积大、内侧无混凝土结构用作支撑,而鱼腹式结构可以将幕墙的称重压力进行疏导,增强其强度,同时也更加美观。”王刚介绍道。
使用功能齐全——
吃、住、行、展“一站式”解决,坐拥高铁地铁之便利
作为第五代会展综合体的代表,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展馆功能上,更是胜在其完备的配套功能,展馆、配套会议、酒店、办公和商业设施多种业态融为一体。
“在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参展人员的吃住行展各项诉求。”走出展厅,王刚带领记者来到会展中心东北角的配套酒店。这里的施工进度更快,内部装修已经全部结束,已具备使用条件,酒店的服务人员也已经就位。远眺窗外,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的远近建筑尽收眼底,一侧的市民健身中心、不远处的高铁红岛站都清晰可见。
▲外墙在抓紧收尾。
王刚告诉记者,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共有南北两处配套酒店,共有客房935间,会议室54间,可以同时满足住宿和会晤等多种需求。“此外,我们的配套酒店可提供9300个餐位,不仅实现‘展在红岛’,更让‘吃穿住行在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