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多的设计建设,世博会博物馆于今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世博会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中国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也是目前国际展览局全球唯一授权的永久性世博会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闭园后,国际展览局与上海市政府多次探讨,希望通过一座世博会博物馆向世界展示上海作为世博会举办城市的力量,并将上海城市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传递给未来的世博会举办城市。华东总院在2012年包括 Zaha Hadid,矶崎新,AS 等12家公司在内的国际投标中原创中标,并进行了后续的项目深化设计和施工配合。
项目位于上海世博会文化博览区域内,南邻南外滩河滨公园,北为龙华东路城市次干道。建筑的主入口和后勤服务分区分别位于场地东西侧,避免了两者在空间上的相互干扰;结合场地周围交通及景观优势的特征,公共服务区和行政办公区分别位于场地的南侧和北侧。
设计方案以“永恒的瞬间”作为对150年世博会历史的演绎主题,将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欢乐记忆的容器”来收纳那些美好而短暂的回忆。以石材和铜铝复合板幕墙构成的 “历史河谷”(外部公共展示空间)体现时间的“永恒”。以中间通透升腾的玻璃体“欢庆之云”(多功能特展厅)体现未来的“瞬间”,两者有机组合形成丰富的室内外互动空间,融合了世博记忆与城市生活,为上海增添了一处高品质的城市公共客厅。
世博会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的外幕墙使用铜板面积最大的公共建筑,“河谷”的幕墙材料是特殊定制的 “铜铝复合板”。“欢庆之云”运用了罕见的高空受力结构体系——“悬浮钢结构外壳体”,使用了全数字技术生成,同时综合布置、整合设计机电设备及管线,实现了云厅室内空间的高效纯粹。
建筑设计以全生命周期BIM系统为平台,整合运用多种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主被动技术,打造了“简能”的绿色建筑。比同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低20%,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三星级绿色建筑。
经过五年多的设计建设,世博会博物馆于今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世博会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中国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也是目前国际展览局全球唯一授权的永久性世博会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闭园后,国际展览局与上海市政府多次探讨,希望通过一座世博会博物馆向世界展示上海作为世博会举办城市的力量,并将上海城市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传递给未来的世博会举办城市。华东总院在2012年包括 Zaha Hadid,矶崎新,AS 等12家公司在内的国际投标中原创中标,并进行了后续的项目深化设计和施工配合。
项目位于上海世博会文化博览区域内,南邻南外滩河滨公园,北为龙华东路城市次干道。建筑的主入口和后勤服务分区分别位于场地东西侧,避免了两者在空间上的相互干扰;结合场地周围交通及景观优势的特征,公共服务区和行政办公区分别位于场地的南侧和北侧。
设计方案以“永恒的瞬间”作为对150年世博会历史的演绎主题,将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欢乐记忆的容器”来收纳那些美好而短暂的回忆。以石材和铜铝复合板幕墙构成的 “历史河谷”(外部公共展示空间)体现时间的“永恒”。以中间通透升腾的玻璃体“欢庆之云”(多功能特展厅)体现未来的“瞬间”,两者有机组合形成丰富的室内外互动空间,融合了世博记忆与城市生活,为上海增添了一处高品质的城市公共客厅。
世博会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的外幕墙使用铜板面积最大的公共建筑,“河谷”的幕墙材料是特殊定制的 “铜铝复合板”。“欢庆之云”运用了罕见的高空受力结构体系——“悬浮钢结构外壳体”,使用了全数字技术生成,同时综合布置、整合设计机电设备及管线,实现了云厅室内空间的高效纯粹。
建筑设计以全生命周期BIM系统为平台,整合运用多种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主被动技术,打造了“简能”的绿色建筑。比同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低20%,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三星级绿色建筑。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簡稱中國館)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代表中國的主題展館,位於世博園區的核心區。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1][註 1]其中,國家館建築面積為27000平方米,地區館為45000平方米。[4]展館於2007年12月18日正式開工,並於2010年2月正式竣工。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後被改為中華藝術宮。
目次
設計[編輯]
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園區中最重要的場館之一,於2007年4月25日開始面向所有華人建築師徵集建築方案,方案主題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中國館的國家館日是2010年10月1日(中國國慶節)。[2]到2007年6月15日為止,共收到合格應徵方案344個,最後由評審委員會表決產生了51件交流作品、5件入圍作品與3件優秀作品。[5]最終的方案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東方之冠」為主,並吸納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簡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築設計院的「疊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龍」方案。[6][4]
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院士領銜主持的聯合設計團隊推出了中國館的最終方案。中國館的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為主題,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7]其中,「中國紅」作為建築的主色調,大氣而沉穩,也易於為世界所理解。[8]
上海世博會結束後,中國國家館、主題館、世博文化中心、世博軸、世博中心都將永久在上海浦東保留。
中國館位於世博園區南北與東西軸線交匯處,是園區的核心地段。其中,國家館居於館區中央,上部最大邊長為138米、下部立柱外邊距為70.2米,建築面積27000平方米。館高為63米,下方架空層高33米,以提供人們交流所用的開放空間。地區館則高13米,建築面積約為45000平方米,形成一個開放的城市廣場。展館可同時容納7000名觀眾。[4]
高聳的國家館與在地面上水平展開的地區館相呼應,以體現東方哲學中「天」與「地」的對應關係。[8]同時,國家館的整體造型以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斗栱為來源、並從夏商周的青銅器中吸取了靈感,不過並沒有相互穿插的梁、栱、栔等部件。[9]
而在地區館的外牆上,還採用的中國古老的疊篆文字傳遞二十四節氣的信息。[10]其屋頂平台上名為「新九洲清晏」的城市花園,則引入了圓明園中「九洲清晏」的概念。[9][11]其中,「九洲」之首即為國家館,取名的「雍」,其他八洲則分別取名為「田」、「澤」、「漁」、「脊」、「林」、「甸」、「壑」、「漠」。[11]
建築的邊界則融入了江南園林的概念,以弱化建築與城市的關係。[4]
中國館中採用了一些先進的技術以符合環保的理念。所有的門窗使用的是低輻射鍍膜玻璃(Low-E玻璃),反射熱量的同時還能降低能耗。頂層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淨化雨水,以沖洗衛生間或車輛。而地區館平台上的覆土層能夠節約10% 上的能耗。[4]
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於2007年12月10日對外徵集方案,至2008年4月,共有31個團隊的17個方案參選,其中有10個方案入圍。之後,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為首的聯合設計團設計出了國家館展示深化方案。[12]
展示內容共有3個層次,分別為核心展區《東方足跡》(49米層)、體驗展區《智慧之旅》(41米層)與功能展區《綻放的城市》(33米層)。核心展區展示了《清明上河圖》,並能通過巨大的環幕影院欣賞到一段展示中國城市發展的8分鐘長的影片。[12]
在中國國家館方案公布之後,有人發現該設計方案與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為1992年塞維亞世博會設計的日本館[13]和1993年設計的光明寺[14]相似。但也有人指出,國家館與安滕忠雄的作品只是看起來相似,其內涵與內部做工並不相同。[14]同時,也有人認為中國國家館借鑑了卡達國家圖書館、東京國際會展中心等建築。[13]同時光明寺設計者安藤忠雄對世博會中國館和自己作品的相似性問題表示:「有人說中國館和我之前的作品很像,我並不這麼認為。我很欽佩中國館的設計者,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是切入點比較接近。」[15]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簡稱中國館)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代表中國的主題展館,位於世博園區的核心區。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1][註 1]其中,國家館建築面積為27000平方米,地區館為45000平方米。[4]展館於2007年12月18日正式開工,並於2010年2月正式竣工。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後被改為中華藝術宮。
目次
設計編輯
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園區中最重要的場館之一,於2007年4月25日開始面向所有華人建築師徵集建築方案,方案主題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中國館的國家館日是2010年10月1日(中國國慶節)。[2]到2007年6月15日為止,共收到合格應徵方案344個,最後由評審委員會表決產生了51件交流作品、5件入圍作品與3件優秀作品。[5]最終的方案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東方之冠」為主,並吸納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簡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築設計院的「疊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龍」方案。[6][4]
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院士領銜主持的聯合設計團隊推出了中國館的最終方案。中國館的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為主題,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7]其中,「中國紅」作為建築的主色調,大氣而沉穩,也易於為世界所理解。[8]
上海世博會結束後,中國國家館、主題館、世博文化中心、世博軸、世博中心都將永久在上海浦東保留。
中國館位於世博園區南北與東西軸線交匯處,是園區的核心地段。其中,國家館居於館區中央,上部最大邊長為138米、下部立柱外邊距為70.2米,建築面積27000平方米。館高為63米,下方架空層高33米,以提供人們交流所用的開放空間。地區館則高13米,建築面積約為45000平方米,形成一個開放的城市廣場。展館可同時容納7000名觀眾。[4]
高聳的國家館與在地面上水平展開的地區館相呼應,以體現東方哲學中「天」與「地」的對應關係。[8]同時,國家館的整體造型以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斗栱為來源、並從夏商周的青銅器中吸取了靈感,不過並沒有相互穿插的梁、栱、栔等部件。[9]
而在地區館的外牆上,還採用的中國古老的疊篆文字傳遞二十四節氣的信息。[10]其屋頂平台上名為「新九洲清晏」的城市花園,則引入了圓明園中「九洲清晏」的概念。[9][11]其中,「九洲」之首即為國家館,取名的「雍」,其他八洲則分別取名為「田」、「澤」、「漁」、「脊」、「林」、「甸」、「壑」、「漠」。[11]
建築的邊界則融入了江南園林的概念,以弱化建築與城市的關係。[4]
中國館中採用了一些先進的技術以符合環保的理念。所有的門窗使用的是低輻射鍍膜玻璃(Low-E玻璃),反射熱量的同時還能降低能耗。頂層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淨化雨水,以沖洗衛生間或車輛。而地區館平台上的覆土層能夠節約10% 上的能耗。[4]
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於2007年12月10日對外徵集方案,至2008年4月,共有31個團隊的17個方案參選,其中有10個方案入圍。之後,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為首的聯合設計團設計出了國家館展示深化方案。[12]
展示內容共有3個層次,分別為核心展區《東方足跡》(49米層)、體驗展區《智慧之旅》(41米層)與功能展區《綻放的城市》(33米層)。核心展區展示了《清明上河圖》,並能通過巨大的環幕影院欣賞到一段展示中國城市發展的8分鐘長的影片。[12]
在中國國家館方案公布之後,有人發現該設計方案與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為1992年塞維亞世博會設計的日本館[13]和1993年設計的光明寺[14]相似。但也有人指出,國家館與安滕忠雄的作品只是看起來相似,其內涵與內部做工並不相同。[14]同時,也有人認為中國國家館借鑑了卡達國家圖書館、東京國際會展中心等建築。[13]同時光明寺設計者安藤忠雄對世博會中國館和自己作品的相似性問題表示:「有人說中國館和我之前的作品很像,我並不這麼認為。我很欽佩中國館的設計者,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是切入點比較接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