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成都再将一殊荣收入囊中:《2020年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首次面向全球发布,成都位列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会议目的地城市第三名。很多人会问,成都凭什么成为会议目的地“第三城”?其实答案就在衡量目的地城市竞争力的四个指标中:整体环境、配套支撑、专业与会议形象感知,而这所有指标在当日峰会的举办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都有清晰表现。

作为西博会的永久会址,西部国际博览城于2014年6月动工,2017年6月试运行,9月正式投用。“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这样大的建设规模,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便拔地而起。”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项目服务专员罗旭介绍,“十三五”期间,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为核心支撑,成都迈入“一城两馆”时代,优质资源高效聚集,促进产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环西博城会展产业生态圈加速成形,“正在建设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二期工程项目——天府国际会议中心计划今年12月底完工,将填补中西部地区大型国家级综合会议服务空白,全面提升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型重大展会项目承载功能。”

从浅丘变成“巨无霸”

成都迈入“一城两馆”新时代

今年,是阳虹珏入职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入行会展行业的第7个年头,如果你要问她对自己参与的哪届展会活动印象深刻,第十八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绝对会占一席之位,原因当然并不仅仅是展会的规模再创新高那么简单,“这届成都家具展首次进驻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都开启了‘一城两馆’新时代,这改变了成都会展行业的空间格局,打破了大型展会的空间限制,为成都举办更大规模、更高规格的展会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

△开工现场

时间拉回2014年6月,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内,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地下约17万平方米)的西部博览城拔地而起,从一个浅丘变成了眼前的“巨无霸”。“西部博览城的建设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整个工期没有一天停工,最多6000人同时在工地工作,差不多面积的会展中心,据了解最快建成用时3年多,而我们只用了两年。”罗旭告诉记者,西部国际博览城项目一期工程的定位是四川大型会展主办场地和大型高端商务活动中心平台,在工程中总用钢量达16万吨,展馆采用“混凝土框架+钢桁架+网架”结构,此技术不仅能够使场馆采光及视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最大化实现场馆可利用空间,更是摘得了“中国钢结构金奖”。

2017年6月7日,第十八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在西部博览城开幕,这是西部博览城一期工程国际展览展示中心“首秀”,而这第一场展出,就是全馆启动的满馆展,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一期工程正式试运行。

△航拍西博城

“‘V’形的西博城显得超有国际范儿,虽然私底下吐槽一场会下来要把腿跑断,但相比之前,西博城确实上了一个档次,空间大,设施先进,参展展品直接送到相距展位不足20米的卸货区,很快!”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阳虹珏笑着说,办展期间还实施了馆长制,比如每一个场馆,设有一个馆长,馆长协调现场所有问题后,再分门别类通知相应负责部分,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首秀”仅仅是开启了一个序章。随后,西部国际博览城不断对标国际国内、完善软硬件细节。2018年3月22日,第9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糖酒会)首次移师西部国际博览城,9月20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西博会)正式开幕,两场特大型展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其承办国家级国际性特大型展览会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

定位国际、国内顶级会展综合体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本月底完工

“自2017年6月投运至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已累计举办西博会、糖酒会等重大展会300余个、展览总面积逾580万平方米。”这样一组数字在罗旭看来并不意外,目前天府新区已经聚集英国英富曼、瑞士迈氏、法国智奥等世界顶级会展机构15个,常年落户糖酒会、成都国际车展、西部口腔展等UFI认证展会6个。可以说,作为成都会展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西博城的建成投用聚集功能要素,形成了“会展+产业”平台,促进“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形成环西博城会展产业生态圈,在助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会展产业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成都再将一殊荣收入囊中:《2020年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首次面向全球发布,成都位列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会议目的地城市第三名。很多人会问,成都凭什么成为会议目的地“第三城”?其实答案就在衡量目的地城市竞争力的四个指标中:整体环境、配套支撑、专业与会议形象感知,而这所有指标在当日峰会的举办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都有清晰表现。

作为西博会的永久会址,西部国际博览城于2014年6月动工,2017年6月试运行,9月正式投用。“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这样大的建设规模,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便拔地而起。”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项目服务专员罗旭介绍,“十三五”期间,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为核心支撑,成都迈入“一城两馆”时代,优质资源高效聚集,促进产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环西博城会展产业生态圈加速成形,“正在建设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二期工程项目——天府国际会议中心计划今年12月底完工,将填补中西部地区大型国家级综合会议服务空白,全面提升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型重大展会项目承载功能。”

从浅丘变成“巨无霸”

成都迈入“一城两馆”新时代

今年,是阳虹珏入职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入行会展行业的第7个年头,如果你要问她对自己参与的哪届展会活动印象深刻,第十八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绝对会占一席之位,原因当然并不仅仅是展会的规模再创新高那么简单,“这届成都家具展首次进驻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都开启了‘一城两馆’新时代,这改变了成都会展行业的空间格局,打破了大型展会的空间限制,为成都举办更大规模、更高规格的展会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

△开工现场

时间拉回2014年6月,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内,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地下约17万平方米)的西部博览城拔地而起,从一个浅丘变成了眼前的“巨无霸”。“西部博览城的建设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整个工期没有一天停工,最多6000人同时在工地工作,差不多面积的会展中心,据了解最快建成用时3年多,而我们只用了两年。”罗旭告诉记者,西部国际博览城项目一期工程的定位是四川大型会展主办场地和大型高端商务活动中心平台,在工程中总用钢量达16万吨,展馆采用“混凝土框架+钢桁架+网架”结构,此技术不仅能够使场馆采光及视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最大化实现场馆可利用空间,更是摘得了“中国钢结构金奖”。

2017年6月7日,第十八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在西部博览城开幕,这是西部博览城一期工程国际展览展示中心“首秀”,而这第一场展出,就是全馆启动的满馆展,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一期工程正式试运行。

△航拍西博城

“‘V’形的西博城显得超有国际范儿,虽然私底下吐槽一场会下来要把腿跑断,但相比之前,西博城确实上了一个档次,空间大,设施先进,参展展品直接送到相距展位不足20米的卸货区,很快!”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阳虹珏笑着说,办展期间还实施了馆长制,比如每一个场馆,设有一个馆长,馆长协调现场所有问题后,再分门别类通知相应负责部分,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首秀”仅仅是开启了一个序章。随后,西部国际博览城不断对标国际国内、完善软硬件细节。2018年3月22日,第9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糖酒会)首次移师西部国际博览城,9月20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西博会)正式开幕,两场特大型展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其承办国家级国际性特大型展览会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

定位国际、国内顶级会展综合体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本月底完工

“自2017年6月投运至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已累计举办西博会、糖酒会等重大展会300余个、展览总面积逾580万平方米。”这样一组数字在罗旭看来并不意外,目前天府新区已经聚集英国英富曼、瑞士迈氏、法国智奥等世界顶级会展机构15个,常年落户糖酒会、成都国际车展、西部口腔展等UFI认证展会6个。可以说,作为成都会展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西博城的建成投用聚集功能要素,形成了“会展+产业”平台,促进“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形成环西博城会展产业生态圈,在助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会展产业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的“晴雨表”,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會展作為鏈接國內外經貿對接合作不可或缺的服務平台,在聯動上下游產業鏈和國內外供應鏈、價值鏈的同時還發揮著先導性作用,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彈指一揮間,但在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中足以留下閃光的印記。於會展而言,砥礪奮進的十載更是一段激動人心的征程。回溯成都會展這十年,眾多重大國際性會展活動從不同維度鐫刻在城市發展的坐標上,產業實現量質齊升,品牌建設富有成效,市場主體不斷壯大,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奮力往前跑、跳起向上沖”的奮進姿態一以貫之,不斷書寫著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提質增效 內外兼修

“千億產業”見証城市發展

一座城市和一場盛會的牽手是為相似的發展方向所吸引,並隨之催生出互惠互利的默契。就如全國糖酒會的舉辦地從早些年的成都沙灣老會展中心到世紀城新會展中心,再到如今的西博城,一路南遷緊跟城市發展步伐,規模越來越大。糖酒會客商雲集和熙熙攘攘的背后見証了成都打造“國際會展之都”的步伐與雄心。

十年,奮楫篤行,踵事增華。一程程山重水復,一步步積厚成勢,跋涉中鑄就城市會展的輝煌和夢想——由量到質,會展產業千億目標提前實現,創新發展會產一體格局形成,會展之都國際地位穩步提升,多元化市場布局愈發穩健,“名展”加快集聚、“名館”有序布局、“名企”搶灘落地、“名業”生態發展……這十年,縱觀成都的發展歷程和城市定位,發力會展經濟、布局會展產業和打造會展之都的步伐從未放鬆過。

從量上說,十年來,成都會展經濟的規模不斷躍升,會展產業千億目標提前實現。2021年,成都共舉辦重大會展活動955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數10079.3萬人次、展出總面積1105.1萬平方米、會展業總收入1231.6億元,比2012年重大展會活動增長2.1倍,參與人數增長1.2倍,參展總面積增長1.5倍,會展業總收入增長2.6倍。

從質上看,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市場經營主體更有活力。十年來,會展產業布局更加優化,從全域會展發展到主次分明的內涵式產業集群,逐步做好引導規劃,合理安排展會活動,加強會展與產業發展關系,促進會展產業逐步增強,市場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目前成都重點會展企業611家,其中年營收過億元龍頭企業5家、外來企業39家、合資組展企業4家、全球知名會展企業6家,英國英富曼、好博塔蘇斯、瑞士邁氏、法國智奧在成都設立了獨立法人機構或區域總部,並與全球會展業10強中的7家開展了項目合作。

由“一”而始,逢“十”而進。“十”,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十年,成都市博覽局在管理上做“減法”,在服務上做“加法”,守護企業主體,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成就逆流中的涅槃。

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發布的2021年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排行中,成都在中國內地僅次於北京、上海﹔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發布的“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排名中,成都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過去十年,隨著國內外知名組展商和會議組織者將目光轉向西部地區,成都已然憑借在市場輻射能力、航空條件、會展環境、旅游資源、城市魅力等方面的優勢,在西部城市承接國內外重大會展轉移過程中取得了領先發展的態勢,成為國內外重大會展活動在中西部布局的首選城市。

賦能增勢 轉型升級

產業發展邁向新高地

翻開歷史的畫卷,過去的十年是成都市會展經濟發展最好最快的十年。成都會展一手抓傳統展會轉型升級、促進存量優化升級﹔一手抓新興展會培育、推動增量加速崛起,產業結構再優化、質量再提升、總量再做大,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會展業與地區產業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會展業依托城市產業得以培育壯大,另一方面會展充分發揮其風向標和加速器的作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和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都市博覽局供圖

今年8月26日,第二十五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開幕,吸引德系、美系、法系、日系、韓系及合資、自主等128個國內外汽車品牌參展,展出車輛約1600輛,展會規模超20萬平方米,“新能源”逐漸成為車展的重磅看點,尤其這屆成都國際車展,新能源品牌佔比更是再創新高。

這樣的延續及擴容,源於此前的成功。

“其實,2019年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就首度開辟新能源專區,不只是造車新勢力,傳統燃油品牌也紛紛推出全新車型同場競技。成都汽車產業突飛猛進,探尋未來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於是,無論買家賣家都對於車展這樣的交流平台產生強烈需求。”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總經理左霖稱,一個高規格的A級車展不僅可以對汽車廠商的產品給予其全方位的品牌詮釋,同樣可以結合成都腹地輻射效應幫助汽車廠商實現最終佔領更大汽車消費市場的目的,這也契合不斷“轉型升級”的初衷。

作為第三產業的聯動樞紐,會展經濟可以說覆蓋整個第三產業的四個層面,流通性、生產服務性、文化性和公共服務性,也正是由於會展經濟巨大的產業關聯性,它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公共交通、通信、旅游餐飲、信息傳媒等行業的支持,這考驗著城市在“硬實力”上的基礎配套建設水平,也考驗著城市在“軟實力”上的服務與管理水平。

成都對會展“賦能”有著深入的思考——深入推進會展產業鏈與全市重點產業鏈融合發展、協同共享、互相借力,形成“以產興會、以會促產、產會一體”的良性互動格局。數據無聲,卻最有說服力。成都深化構建“會展+”一體化發展格局,僅2021年成都就培育產業功能區主導方向展會73個,舉辦契合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專業展會200余個,重大展會經濟價值溢出效應顯著:例如第104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拉動成都服務業增收約30.6億元。

過去十年,伴隨著會展產業的提質增量和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端國際資源正加快匯聚成都。在成都市博覽局主要負責人看來,這些國際性會議和賽事不僅有利於促進成都與世界企業達成經貿合作,更是一次又一次向世界推介成都,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機會。

統籌融合 生態優先

會展經濟日新月異

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成都市博覽局主要負責人自曝的一個小細節引人關注——近年來成都辦展的水平越來越高,每當有特別好的會場布置,比如展台、光影技術等,都會遇到企業追問這些產品和創意“從何而來”“用了什麼技術”。大家為何會關注這些內容?在該負責人看來,這是會展業培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件好事,說明會展業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從辦展會衍生出更加豐富的會展新經濟形態,釋放出新的發展信號。

其實,成都市也在大力推動會展產業與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業經濟、流量經濟和共享經濟六大形態深度融合,賦能全市產業,推動國際會展之都建設。早在2019年底,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就正式印發了《關於促進會展產業新經濟形態發展的實施意見》,希望通過創新會展經濟發展模式引領產業價值鏈躍升,實現會展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展望成都打造“國際會展之都”的規劃與布局,還會帶來更多期待。

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在位於成都市新津區的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舉辦。成都市博覽局供圖

6月17日至18日,中国(成都)会展产业新经济发展大会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办。

本次大会以“绿色引领 建圈强链”为主题,围绕成都全方位优化调整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城市发展战略,聚焦会展服务数字化升级、会展产业绿色发展、会展人才培养等内容,汇集知名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院校机构、会展及关联企业代表,旨在为成都实施会展业建圈强链行动计划招贤纳智。

同时现场设有2000平方米的会展产业链主题展区,特别设立会展新生态高校人才展示区。

这个大会是成都市博览局“蓄谋已久”的项目,原计划去年12月举办,因为疫情推迟到今年4月,结果不得不再次推迟。

“憋”了半年,这次终于举办。

留住人,同时抢人!

疫情反反复复,会展企业受了重伤,一些有经验的员工选择离开了这个行业,而大学毕业生和行业外的年轻人又觉得这个行业脆弱,对是否投身会展行业持观望态度。

没人才,行业怎么稳定?谈何发展?

6月18日,大会的配套活动之一是成都会展业建圈强链人才峰会暨会展人才优秀作品路演,就是“为成都实施会展业建圈强链行动计划招贤纳智”,向全球会展领军人才暗送秋波,向年轻会展人和在校学生发出热情呼唤。

在成都市博览局马泽林副局长看来,会展人才是会展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聚人才能聚财。

他用了一个形象比喻,说就像动物往水草丰美的地方迁徙一样,会展人才也应该迁往机会最好的地方。

(成都)博览局之心,路人皆知。

留住现有的人才和队伍,吸引更多有本事的人到成都去搞事情,吸引年轻学子干会展,这不是抢人是什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