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大陸商務部統計司2011 年有關會展業的基礎統計,就大陸14 個辦展主體,分別按場館、展會主辦單位、地方會展辦(會展協會)三部分不完全統計及亞太會展研究院定向統計資料分析,2011年大陸共舉辦展覽6830 場,比2010 年增加9.2%;展出面積為8120 萬㎡,比2010 年增長8.5%;50 人以上專業會議64.2 萬場,比2010 年增加17.4%;萬人以上節慶活動6.5 萬場,比2010年增長3%;出國境展覽面積60 萬㎡,比2010 年增長13.8%,實施專案1375 個,參展企業4 萬家;提供社會就業崗位1980 萬人次;直接產值3016 億元,比2010 年增長17.7%,拉動效應2.7 萬億元,比2010 年增長14.8%,占大陸全年GDP 的0.64%,占大陸第三產業的13%。大陸會展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受到國際會展行業的青睞,吸引了一批國際會展企業躋身中國市場,促進了大陸會展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根據統計,2011 年北京、上海、廣州三個會展一線城市會展場數增長幅度較大,三個城市共舉辦展覽1380 場,比2010年增長33.8%,占全國的20%;展覽面積為2523 萬㎡,比2010 年增長13.4%,占全國展覽面積的31%;特別是上海展覽面積突破1000 萬㎡。

     表一:2011大陸各省份展覽活動場地 Top 5.

全國展覽面積在100 萬㎡以上的會展城市共舉辦展覽項目4428 場,占全國的64.8%,展覽面積6133 萬㎡,占全國的75.5%。除了以上重點統計外,縣級城市會展活動異常活躍。如浙江的余姚、慈溪、紹興、椒江;江蘇的徐州、揚州、常州;山東煙臺、威海;福建石獅;廣東中山等30 多個城市展覽面積在50 萬㎡左右。 表二:2011年大陸展會類型分類

中國會展業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形成了“京會”、“滬展”兩大中心。北京以其舉辦國際會議的核心優勢和特質成為“中國會展經濟的會議之都”;上海以其數年舉辦展會的規模和品質成為“中國會展經濟的展覽之都”。

北京作為首都很適合發展國際會議,無論是舉辦政府會議、協會會議還是企業會議,優勢都很明顯。除中央機關之外,多數全國性協會、學會都在此,再加上完善的交通和會議接待設施,以及便捷的國際航班和國內航班、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令人嚮往的文化、歷史,構成舉辦國際會議極具吸引力的有利條件。

上海作為具有東方魅力的大都市,備受西方讚譽和媒體偏愛。悠久商業歷史和濃郁商業文明,機場、酒店、會議中心以及高速鐵路等配套設施齊全,是展會的首選之地。2011 年,上海展覽總展出面積953 萬㎡,接近1000 萬㎡,展覽面積50 萬㎡的國家會展中心綜合體落戶上海,成為上海展覽之都的標誌性事件。

大陸的會展業目前還存在這樣幾個特點:

1. 在數量規模方面,大陸會展業呈現“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會展項目從2001 年突破2000個,到2002 年超過3000 個,2005 年約為3800 個,2007 年為4000 個,2008~2010 年一直約為4500~5500 個,2011 年約為6000 個,專案規模繼續擴大。

2. 在會展主體構成方面,多年以來,大陸會展活動一直是政府促進貿易、投資、技術、文化交流等事業發展的重要促進手段與載體。在1992年以前,由於大陸經濟體制的計畫主導性特徵,大陸的會展活動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機構主導,形成有別於全世界其他展覽大國的顯著特色。

3. 在展覽主辦機構方面,儘管目前參與者眾多,多元化特徵明顯,但大體上有五大辦展主體,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門、政府臨時機構、貿促會等半官方貿易促進機構)、商協會、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

作為會展業的基礎設施,會展場館對會展業的內容、特點、規模與效益形成了剛性制約,其中決定性因素是室內展覽面積和現代化配套設施。國際商業展會的規模化趨勢加劇了會展業對特大場館的需求。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11 年中國會展場館的總數為269 個,總展覽面積為1118.89 萬㎡,室內展覽面積715.14萬㎡(可供銷售面積為350 萬㎡)。展館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等三個經濟區,三經濟區不論是展館數量還是展覽面積都占全國的63%左右。其中長三角經濟區展館建築面積309.24 萬㎡,室內展覽面積118.34 萬㎡,室外展覽面積31.11萬㎡,總展覽面積149.45 萬㎡。單從場館面積來看,中國場館遠遠超過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展館可使用的面積已經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前列;但是就各個地區內部來看,一些具有經濟輻射能力的城市場館面積供不應求。

大陸現有的場館經營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單一場館經營,如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只負責場館出租經營;二是場館經營+多元經營,如武漢會展中心、重慶會展中心除了場館出租以外,還負責配套酒店、展覽搭建工程等服務;三是場館經營+多元經營+自主辦展。如蘇州國際博覽中心、昆明國際會展中心和濟南會展中心,不僅經營場館和其他服務,還成立展覽公司,直接組織展覽專案。

目前,大陸的會展經濟在商業化運作、組織和管理模式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1. 部分展會缺乏明確的定位,沒有鮮明的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2. 市場化運作程度較低,在中國大部分會展都是政府占主導地位,或者政府對會展活動的具體運作干預太多;3. 專業人才的匱乏,中國會展業的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會展知識和相應的操作技能。

中國政府顯然已經看到了會展業蘊含的無限商機和所存在的問題,所以在大陸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簡稱“十二五”)中特別為會展業的發展制定了目標——“做大做強幾個綜合性龍頭展會,搞好搞活若干個區域性重點展會,做精做實一批專業品牌展會,培育幾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境外展會,打造若干展覽中心城市和核心展館,造就一批大型辦展實體和人才隊伍”。各個地方政府也都相繼推出了優惠政策(見表三)

城市 金額(單位:人民幣) 用途深圳 5000 萬 扶持自辦展、規模展、國際展。重慶 2000 萬 培育和引進大型品牌會議展覽、推介會展活動、扶持會展企業、培育非政府主導型會議展覽活動和會展業發展研究、資訊平臺建設、會展人才培養等。寧波 2500 萬 培育會展主體、展位租金、參展企業稅收減免、重點展會補貼等。大連 1500 萬 扶持符合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標的會展專案。截至2010年,已連續支持15 年。南京 1500 萬 展會招攬、專業展會補貼、大型商務會議補助、會展業宣傳、策劃、會展專業人才培訓、大型展會的綜合協調保障、基礎性工作經費、經市政府確定的其他支出八個方面。表三:5城市會展優惠政策對比

據中國大陸商務部統計司2011 年有關會展業的基礎統計,就大陸14 個辦展主體,分別按場館、展會主辦單位、地方會展辦(會展協會)三部分不完全統計及亞太會展研究院定向統計資料分析,2011年大陸共舉辦展覽6830 場,比2010 年增加9.2%;展出面積為8120 萬㎡,比2010 年增長8.5%;50 人以上專業會議64.2 萬場,比2010 年增加17.4%;萬人以上節慶活動6.5 萬場,比2010年增長3%;出國境展覽面積60 萬㎡,比2010 年增長13.8%,實施專案1375 個,參展企業4 萬家;提供社會就業崗位1980 萬人次;直接產值3016 億元,比2010 年增長17.7%,拉動效應2.7 萬億元,比2010 年增長14.8%,占大陸全年GDP 的0.64%,占大陸第三產業的13%。大陸會展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受到國際會展行業的青睞,吸引了一批國際會展企業躋身中國市場,促進了大陸會展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根據統計,2011 年北京、上海、廣州三個會展一線城市會展場數增長幅度較大,三個城市共舉辦展覽1380 場,比2010年增長33.8%,占全國的20%;展覽面積為2523 萬㎡,比2010 年增長13.4%,占全國展覽面積的31%;特別是上海展覽面積突破1000 萬㎡。

     表一:2011大陸各省份展覽活動場地 Top 5.

全國展覽面積在100 萬㎡以上的會展城市共舉辦展覽項目4428 場,占全國的64.8%,展覽面積6133 萬㎡,占全國的75.5%。除了以上重點統計外,縣級城市會展活動異常活躍。如浙江的余姚、慈溪、紹興、椒江;江蘇的徐州、揚州、常州;山東煙臺、威海;福建石獅;廣東中山等30 多個城市展覽面積在50 萬㎡左右。 表二:2011年大陸展會類型分類

中國會展業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形成了“京會”、“滬展”兩大中心。北京以其舉辦國際會議的核心優勢和特質成為“中國會展經濟的會議之都”;上海以其數年舉辦展會的規模和品質成為“中國會展經濟的展覽之都”。

北京作為首都很適合發展國際會議,無論是舉辦政府會議、協會會議還是企業會議,優勢都很明顯。除中央機關之外,多數全國性協會、學會都在此,再加上完善的交通和會議接待設施,以及便捷的國際航班和國內航班、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令人嚮往的文化、歷史,構成舉辦國際會議極具吸引力的有利條件。

上海作為具有東方魅力的大都市,備受西方讚譽和媒體偏愛。悠久商業歷史和濃郁商業文明,機場、酒店、會議中心以及高速鐵路等配套設施齊全,是展會的首選之地。2011 年,上海展覽總展出面積953 萬㎡,接近1000 萬㎡,展覽面積50 萬㎡的國家會展中心綜合體落戶上海,成為上海展覽之都的標誌性事件。

大陸的會展業目前還存在這樣幾個特點:

1. 在數量規模方面,大陸會展業呈現“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會展項目從2001 年突破2000個,到2002 年超過3000 個,2005 年約為3800 個,2007 年為4000 個,2008~2010 年一直約為4500~5500 個,2011 年約為6000 個,專案規模繼續擴大。

2. 在會展主體構成方面,多年以來,大陸會展活動一直是政府促進貿易、投資、技術、文化交流等事業發展的重要促進手段與載體。在1992年以前,由於大陸經濟體制的計畫主導性特徵,大陸的會展活動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機構主導,形成有別於全世界其他展覽大國的顯著特色。

3. 在展覽主辦機構方面,儘管目前參與者眾多,多元化特徵明顯,但大體上有五大辦展主體,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門、政府臨時機構、貿促會等半官方貿易促進機構)、商協會、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

作為會展業的基礎設施,會展場館對會展業的內容、特點、規模與效益形成了剛性制約,其中決定性因素是室內展覽面積和現代化配套設施。國際商業展會的規模化趨勢加劇了會展業對特大場館的需求。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11 年中國會展場館的總數為269 個,總展覽面積為1118.89 萬㎡,室內展覽面積715.14萬㎡(可供銷售面積為350 萬㎡)。展館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等三個經濟區,三經濟區不論是展館數量還是展覽面積都占全國的63%左右。其中長三角經濟區展館建築面積309.24 萬㎡,室內展覽面積118.34 萬㎡,室外展覽面積31.11萬㎡,總展覽面積149.45 萬㎡。單從場館面積來看,中國場館遠遠超過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展館可使用的面積已經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前列;但是就各個地區內部來看,一些具有經濟輻射能力的城市場館面積供不應求。

大陸現有的場館經營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單一場館經營,如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只負責場館出租經營;二是場館經營+多元經營,如武漢會展中心、重慶會展中心除了場館出租以外,還負責配套酒店、展覽搭建工程等服務;三是場館經營+多元經營+自主辦展。如蘇州國際博覽中心、昆明國際會展中心和濟南會展中心,不僅經營場館和其他服務,還成立展覽公司,直接組織展覽專案。

目前,大陸的會展經濟在商業化運作、組織和管理模式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1. 部分展會缺乏明確的定位,沒有鮮明的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2. 市場化運作程度較低,在中國大部分會展都是政府占主導地位,或者政府對會展活動的具體運作干預太多;3. 專業人才的匱乏,中國會展業的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會展知識和相應的操作技能。

中國政府顯然已經看到了會展業蘊含的無限商機和所存在的問題,所以在大陸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簡稱“十二五”)中特別為會展業的發展制定了目標——“做大做強幾個綜合性龍頭展會,搞好搞活若干個區域性重點展會,做精做實一批專業品牌展會,培育幾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境外展會,打造若干展覽中心城市和核心展館,造就一批大型辦展實體和人才隊伍”。各個地方政府也都相繼推出了優惠政策(見表三)

城市 金額(單位:人民幣) 用途深圳 5000 萬 扶持自辦展、規模展、國際展。重慶 2000 萬 培育和引進大型品牌會議展覽、推介會展活動、扶持會展企業、培育非政府主導型會議展覽活動和會展業發展研究、資訊平臺建設、會展人才培養等。寧波 2500 萬 培育會展主體、展位租金、參展企業稅收減免、重點展會補貼等。大連 1500 萬 扶持符合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標的會展專案。截至2010年,已連續支持15 年。南京 1500 萬 展會招攬、專業展會補貼、大型商務會議補助、會展業宣傳、策劃、會展專業人才培訓、大型展會的綜合協調保障、基礎性工作經費、經市政府確定的其他支出八個方面。表三:5城市會展優惠政策對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