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過海路線
960線以富豪B8L 12.8米(V6X)為主力用車
路線資訊
起訖點
屯門(建生邨)↔會展站●
途經
良田、大興、屯門市中心、屯門公路、上環、中環、金鐘
路線全長
40.7公里
行車時間
103分鐘
開辦日期
1997年5月1日
營運資訊
目前營辦商
九巴
目前派車廠
屯門車廠(U)
過往派車廠
荔枝角車廠(L)(1997年至2015年)
主要用車
E6X、V6X
收費資料
全程車費
$21.9
分段收費段數
往會展站:2往建生:3
服務時間
起點服務時間
星期一至五:05:00 – 23:10星期六及假日:05:10 – 23:10
終點服務時間
06:30 – 01:00
班次
4至20分鐘
特別班次
屯門(建生邨)→會展站(不經良田)●屯門(建生邨)→會展站(不經大興)●
更新此頁面,路線資料:檢視‧編輯
過海巴士路線960,由九巴獨營,來往屯門(建生邨)及會展站,途經屯門區良田、大興邨、紅橋及屯門市中心,以及港島上環、中環及金鐘,取道屯門公路、汀九橋、西九龍公路及西區海底隧道往返屯門與港島。
路線資訊
營運資訊
收費資料
服務時間
更新此頁面,路線資料:檢視‧編輯
960線主要服務往返屯門西北部及港島的乘客,其誕生成為屯門區以至新界西北首條全日行走的過海隧巴路線。
目次
歷史
為配合西區海底隧道通車,九巴建議開辦960線來往屯門市中心及金鐘,另於早上繁忙時間增設特別班次由良景邨往灣仔碼頭。
經諮詢後,九巴決定開辦全日路線來往良景邨及灣仔碼頭;由於良景邨總站車坑不足,最後屯門區總站設於建生。
此路線之歷年服務時間及班次、收費以及行車路線資料,詳列於本條目之「過往路線資料」子頁面。
服務時間及班次
路線班次資料最後於2022年5月更新,請參考下方連結中的官方路線資料。
960線不經山景及大興之「柯打車」,特別在車頭擋風玻璃貼出紙牌提示乘客
收費
57M、58M、61M、67A、67M
53 $、68A
52X、63X、66X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
960B/960X、961/961P/961S、P960
60M、61P、66M、259E
57M、58M、61M、67A、67M
53 $、68A分段收費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960B/960X、961/961P/961S、P960
57M、58M、61M、67A、67M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
960B/960X、961/961P/961S、P960
57M、58M、61M、67A、67M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
960B/960X、961/961P/961S、P960
57M、58M、61M、67A、67M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60X、263960、961、P960
53 $、68A
52X、63X、66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P960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P960
57M、58M、58P、61M、67A、67M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252、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P960
57M、58M、58P、61M、67A、67M
59M、60M、61P、66M、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59M、60M、61P、66M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60X、263、N260
960、961、P960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由九巴B1線往天慈方向轉乘龍運巴士A43P線往機場方向,次程可獲回贈第一程實際繳付之車資,惟B1線的一程不可曾經享用轉乘優惠,否則只可享用一般(即最多$6.0)轉乘優惠;由龍運巴士A43P線往聯和墟方向轉乘九巴B1線往落馬洲方向,次程可獲免費轉乘優惠,惟A43P線的一程不可曾經享用轉乘優惠,其後亦不可享用B1線的其他轉乘優惠。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注意事項:
此路線設有學生長途路線即日回程半價折扣優惠,12至25歲持有「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卡的全日制學生憑該張八達通於同一天內乘搭此路線兩個不同方向;或乘搭此路線往港島方向及960A/960B線;或乘搭此路線往屯門方向及960P/960S/960X線,第二程可享有半價折扣優惠,惟兩程之間不可使用該張八達通進行超過九次金錢交易。有關優惠可與巴士本身的八達通轉乘優惠共用,系統會先計算本身的轉乘折扣優惠,再計算回程半價優惠。
用車
此路線共獲派42輛雙層巴士作掛牌車,車型分佈如下:
由於此路線途經專營巴士低排放區,故用車必須達到歐盟五型或以上排放標準。
960線為九巴首條服務屯門區的過海路線,也是新界西北首條全日過海路線,因此得到重視,開線至2015年間由兩間車廠(屯門車廠(U)、荔枝角車廠(L))負責派車,前者用車以丹尼士巨龍11米(AD318-360,車牌均為HC字頭,車身更貼有宣傳此路線的廣告)為主,後者用車以富豪奧林比安11米(AV)為主。至2000年9月,為減省耗油量,此路線改派丹尼士三叉戟12米(ATR250-276,配有電子路線牌),共27輛掛牌車,而原有的丹尼士巨龍則於2000年秋季至2002年中期分別被調往沙田車廠(S)及荔枝角車廠(L)。
因應960S線於2003年投入服務,此路線加入兩輛丹尼士三叉戟(ATR5/HV6857、ATR13/HV7159,皆由九龍灣車廠(K)調入,並配上亞歷山大ALX500車身)行走,共29輛掛牌車。
由於軒尼詩道左轉菲林明道路面狹窄,巴士公司一度禁止丹尼士三叉戟以外的低地台巴士車款行經該彎位。2004年起,同樣途經該彎位的961線換入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AVW)行駛,加上2008年夏季,原來使用Neoplan Centroliner 12米(AP)的禁令取消,此路線開始可以採用該兩款巴士行走(此路線曾於2015年加入AP54/JT5333,現已調走)。
2007年,荔枝角車廠(L)再度參與此路線的派車,只會於下段行走兩個單程往建生,並須柯打多條路線。因應過海隧巴的掛牌車必須配備歐盟三型或以上引擎,荔枝角車廠於2008年12月17日起改派富豪超級奧林比安(3ASV466/KU6118)。
2011年9月5日,屯門車廠(U)改派原259D及263線的丹尼士三叉戟,取代九輛行走此路線長達十年的同款巴士(包括ATR5、ATR13)。翌年6月18日,加入一輛配置歐盟五型引擎的富豪B9TL(AVBWU258/RJ4550)。
此路線於2013年全線改派Enviro500 MMC(ATENU,當中首29輛巴士曾全部於此路線服役),取代車齡十三年的丹尼士三叉戟。2015年,荔枝角車廠改派富豪B9TL(AVBWU348/SY9149)及Enviro500(ATEU5/NX3426),同年10月回復單一由屯門車廠派車。2016年4月,陸續加入配置Facelift車身的Enviro500 MMC(ATENU)行走。
960線主要服務往返屯門西北部及港島的乘客,其誕生成為屯門區以至新界西北首條全日行走的過海隧巴路線。
目次
歷史
為配合西區海底隧道通車,九巴建議開辦960線來往屯門市中心及金鐘,另於早上繁忙時間增設特別班次由良景邨往灣仔碼頭。
經諮詢後,九巴決定開辦全日路線來往良景邨及灣仔碼頭;由於良景邨總站車坑不足,最後屯門區總站設於建生。
此路線之歷年服務時間及班次、收費以及行車路線資料,詳列於本條目之「過往路線資料」子頁面。
服務時間及班次
路線班次資料最後於2022年5月更新,請參考下方連結中的官方路線資料。
960線不經山景及大興之「柯打車」,特別在車頭擋風玻璃貼出紙牌提示乘客
收費
57M、58M、61M、67A、67M 53 $、68A 52X、63X、66X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 960B/960X、961/961P/961S、P960
60M、61P、66M、259E 57M、58M、61M、67A、67M 53 $、68A分段收費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960B/960X、961/961P/961S、P960
57M、58M、61M、67A、67M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 960B/960X、961/961P/961S、P960
57M、58M、61M、67A、67M
61X、62X、258D、259D 258X、259S、259X 260X、263、263A、263C、N260 960/960C/960P/960S、 960B/960X、961/961P/961S、P960
57M、58M、61M、67A、67M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60X、263960、961、P960
53 $、68A 52X、63X、66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P960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P960
57M、58M、58P、61M、67A、67M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252、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960/960A、960B/960X、961、P960
57M、58M、58P、61M、67A、67M
59M、60M、61P、66M、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58X、259X 260X、263、263A、263C N252、N260
59M、60M、61P、66M 53 $、68A 52X、59X、60X、63X、66X、67X 61X、62X、258D、259D 260X、263、N260 960、961、P960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由九巴B1線往天慈方向轉乘龍運巴士A43P線往機場方向,次程可獲回贈第一程實際繳付之車資,惟B1線的一程不可曾經享用轉乘優惠,否則只可享用一般(即最多$6.0)轉乘優惠;由龍運巴士A43P線往聯和墟方向轉乘九巴B1線往落馬洲方向,次程可獲免費轉乘優惠,惟A43P線的一程不可曾經享用轉乘優惠,其後亦不可享用B1線的其他轉乘優惠。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注意事項:
此路線設有學生長途路線即日回程半價折扣優惠,12至25歲持有「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卡的全日制學生憑該張八達通於同一天內乘搭此路線兩個不同方向;或乘搭此路線往港島方向及960A/960B線;或乘搭此路線往屯門方向及960P/960S/960X線,第二程可享有半價折扣優惠,惟兩程之間不可使用該張八達通進行超過九次金錢交易。有關優惠可與巴士本身的八達通轉乘優惠共用,系統會先計算本身的轉乘折扣優惠,再計算回程半價優惠。
用車
此路線共獲派42輛雙層巴士作掛牌車,車型分佈如下:
由於此路線途經專營巴士低排放區,故用車必須達到歐盟五型或以上排放標準。
960線為九巴首條服務屯門區的過海路線,也是新界西北首條全日過海路線,因此得到重視,開線至2015年間由兩間車廠(屯門車廠(U)、荔枝角車廠(L))負責派車,前者用車以丹尼士巨龍11米(AD318-360,車牌均為HC字頭,車身更貼有宣傳此路線的廣告)為主,後者用車以富豪奧林比安11米(AV)為主。至2000年9月,為減省耗油量,此路線改派丹尼士三叉戟12米(ATR250-276,配有電子路線牌),共27輛掛牌車,而原有的丹尼士巨龍則於2000年秋季至2002年中期分別被調往沙田車廠(S)及荔枝角車廠(L)。
因應960S線於2003年投入服務,此路線加入兩輛丹尼士三叉戟(ATR5/HV6857、ATR13/HV7159,皆由九龍灣車廠(K)調入,並配上亞歷山大ALX500車身)行走,共29輛掛牌車。
由於軒尼詩道左轉菲林明道路面狹窄,巴士公司一度禁止丹尼士三叉戟以外的低地台巴士車款行經該彎位。2004年起,同樣途經該彎位的961線換入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AVW)行駛,加上2008年夏季,原來使用Neoplan Centroliner 12米(AP)的禁令取消,此路線開始可以採用該兩款巴士行走(此路線曾於2015年加入AP54/JT5333,現已調走)。
2007年,荔枝角車廠(L)再度參與此路線的派車,只會於下段行走兩個單程往建生,並須柯打多條路線。因應過海隧巴的掛牌車必須配備歐盟三型或以上引擎,荔枝角車廠於2008年12月17日起改派富豪超級奧林比安(3ASV466/KU6118)。
2011年9月5日,屯門車廠(U)改派原259D及263線的丹尼士三叉戟,取代九輛行走此路線長達十年的同款巴士(包括ATR5、ATR13)。翌年6月18日,加入一輛配置歐盟五型引擎的富豪B9TL(AVBWU258/RJ4550)。
此路線於2013年全線改派Enviro500 MMC(ATENU,當中首29輛巴士曾全部於此路線服役),取代車齡十三年的丹尼士三叉戟。2015年,荔枝角車廠改派富豪B9TL(AVBWU348/SY9149)及Enviro500(ATEU5/NX3426),同年10月回復單一由屯門車廠派車。2016年4月,陸續加入配置Facelift車身的Enviro500 MMC(ATENU)行走。
採用「城市脈搏」塗裝的富豪B9TL在2017年6月28日首航當日,行走05:10由建生開出的班次,乃當時首三條路線獲分發該款車輛並最早開出[註 9];其後上牌此路線一段時間,至同年12月調離。
2019年,運輸署批准此路線菲林明道短途班次使用12.8米巴士,同年9月開始行走,並於翌年5月正式加入配歐盟六型引擎的Enviro500 MMC(E6X),同年7月加入Enviro500 MMC 12.8米(3ATENU)。與此同時,陸續加入原58X、61X、259D、260X、265B及961線的富豪B8L 12米(V6B),取代大部分Enviro500 MMC掛牌車。
建立處理資訊安全事件之作業程序,並課予相關人員必要的責任,以便迅速有效處理資訊安全事件。 建立資訊設施及系統的變更管理通報機制,以免造成系統安全上的漏洞。
依據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相關規定,審慎處理及保護個人資訊。 建立系統備援設施,定期執行必要的資料、軟體備份及備援作業,以便發生災害或儲存媒體失效時,可迅速回復正常作業。
視作業系統及安全管理需求訂定通行密碼核發及變更程序並作成記錄。 登入各作業系統時,依各級人員執行任務所必要之系統存取權限,由資訊室系統管理人員設定賦予權限之帳號與密碼,並定期更新。
為供網路使用者便利,本中心網站僅提供相關網站之連結,對利用人涉及該網站內容之使用行為,本中心不負責任。
本路線提供粉嶺南(華明、欣盛苑、牽晴間、嘉福邨)、上水(清河邨、祥龍圍邨、上水站、彩園邨)往來上環、中環、金鐘、灣仔及港鐵會展站的過海隧道巴士服務,由九巴獨自經營,前身為373A線,於2001年9月15日起投入服務,由373線(已取消)途經粉嶺公路班次分拆出來,初時由華明開往灣仔(會展新翼),途經上水站、大欖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本路線在粉嶺南的行車路線較為特別,由華明開出,停靠欣盛苑巴士站後,便右轉一鳴路(牽晴間),再右轉百和路北行,第二次途經欣盛苑時是不停站的。
往來沙田至長沙灣的八號幹線(青沙公路)於2008年3月21日通車,但一直未有安排巴士路線途經該處,北區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發現本線取道青沙公路往港島,可減少行車里數及節省隧道費,而且可以減少行車時間,經過多月角力,運輸及房屋局於2009年2月25日於立法會會議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首次公佈本路線將改經青沙公路前往港島,並於2009年3月30日起實施,路線離開上水站及掃管埔路後,便改為取道粉嶺公路南行、吐露港公路、大埔公路(馬場及沙田段)、青沙公路(大圍隧道、沙田嶺隧道、尖山隧道)、荔灣交匯處及連翔道返回西區海底隧道,不再經粉嶺公路(上水至落馬洲)、新田公路、青朗公路、大欖隧道、汀九橋、青衣西北交匯處、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及西九龍公路,全程收費由$22.30減至$21.60,成為首條取道青沙公路(沙田段)的專營巴士路線,不過只是往港島方向。
不過本路線改經青沙公路之時,適逢吐露港公路進行大型擴闊工程,乘搭本路線的居民不斷投訴受到吐露港公路及大埔公路(沙田段)經常性塞車影響,導致行車時間比改道前更長,因此要求本路線恢復行走三號幹線,以確保行車時間穩定及減少居民上班遲到。經過北區區議員多番爭取,於2010年9月,運輸署建議本路線更改行車路線,取道新田公路、青朗公路(大欖隧道)、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及西九龍公路,並修改北區區內行車路線,途經清河邨及彩園邨(彩園路、寶石湖路),不再經新運路及青沙公路,同時增加班次,收費變回$22.30(現時為$25.60)。於2010年11月9日的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上,此項建議獲大部份議員支持而得到通過,於2010年12月20日實施。
北區居民一直爭取373系列路線提升服務及提供全日行走,經過多年來的持續爭取,九巴及運輸署終於在《2012-2013年度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提出373系列路線改善服務建議,原本建議373線取消下午回程服務,港島往北區的班次由本路線提供,並分別提供下午由灣仔(會展新翼)開往聯和墟及大窩西支路(圍頭村)的服務,但建議出爐後,受到大埔區議會以回程往大窩西支路的服務受到削減及路線過份迂迴而反對。其後九巴及運輸署修改相關建議,373線下午班次獲得保留,但改由灣仔(會展新翼) 開出,本路線則增設下午回程服務,兩線均改經內告士打道、德輔道中、西區海底隧道,然後分別取道青沙公路及大欖隧道前往北區,本路線回程並途經彩園邨、清河邨及百和路。建議獲區議會通過,於2012年9月3日起實施,下午時段並與373線提供聯合班次。2013年1月19日起來回程加停大欖隧道轉車站,往華明方向加停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更方便北區居民。
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3-2014年度施政報告》中,決定引入「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北區成為首個採用此模式重組巴士路線的地區,並於2013年計劃重組詳情(即《2013-2014年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其中建議本路線提升為全日服務,以回應多年來北區區議員及地區人士爭取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的訴求。原建議於2013年5月13日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中獲得通過,但由於70X線取消及增設277P線的建議當時未獲通過,影響資源調配,最終在修訂277P的計劃後,於同年7月8日,修訂後的《2013-2014年度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終於在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上,以15票贊成、2票反對獲得通過,本路線隨即於2013年9月7日起,配合北區「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第三階段實施,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灣仔總站遷往灣仔(港灣道)(原建議為港灣道西行線近港灣道公園對出,實施時總站改為港灣道東行線近港灣道室內運動場),回程取道軒尼詩道及金鐘道,不再經內告士打道及夏愨道,並增加北區區內路線及鄉郊路線、及九巴獨營過海隧道巴士968線的八達通轉乘優惠,方便北區其他屋苑及鄉郊居民往來港島中環、灣仔及銅鑼灣區。因應港鐵沙中線會展站工程,及為方便管理,由2015年5月17日起,本路線遷往位於鴻興道、天星小輪(灣仔至尖沙咀線)碼頭對出的灣仔(北)臨時巴士總站,與西隧路線905、960、960P、960S同一總站,但往灣仔方向仍取道港灣道及停靠灣仔訓練池巴士站(即舊有終點站)。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初期,由於班次疏落及車貴昂貴關係,除平日繁忙時間外客量偏低,但自港鐵東鐵線於2014年接連發生故障後,不少往返灣仔、中環的北區居民對鐵路失去信心,紛紛改乘巴士過海,令本路線整體客量急速上升,除平日繁忙時間外,不少周末及假日班次均出現全車爆滿的情況。
九巴及運輸署於《2015-2016年度北區巴士路線計劃》中,建議本路線編號由373A改為978,以便與現時大部份行經西區海底隧道的過海路線編號一致;另外,因應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之後,乘客量持續上升,建議加密班次,同時為配合聯和墟人口增長、祥龍圍邨落成入伙,及舒緩中途站壓力,加開兩條輔助線978A及978B,分別由聯和墟及清河邨單程開往灣仔(同年7月的修訂建議,978B線則改由置福圍開出)。建議獲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通過後,本路線由2015年8月22日起,編號由373A改為978,而輔助線978A及978B亦於兩日後(2015年8月24日)投入服務,同日起於星期一至五傍晚加開一班中途起載特別班次,由軒尼詩道近盧押道開往華明,以舒緩中途站登車困難的問題。該特別班次於2015年10月31日起併入常規班次。隨著港鐵東鐵線(紅磡至金鐘段,又稱過海段)於2022年5月15日通車,已關閉的灣仔碼頭巴士總站,獲安排於原址重置,於2022年1月落成,並更名為「會展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於東鐵線過海段通車前夕(5月14日)早上0530起正式啟用,本路線總站隨即遷往該處,電牌以「灣仔北」及「會展站」交替顯示。
本路線開辦初期,只抽調兩輛低地台巴士行走。2005年3月29日起,本路線因應北區過海路線重組而獲加3班車,但由於北區低地台巴士數量不足,當時新增班次曾經向將軍澳區路線98A及692線抽調富豪超級奧林比安(3ASV)行走,有關安排於2010年4月26日取消,用車改由276P及279X線抽調巴士行走。2011年6月27日起,九巴為節省收費隧道過路費方面的開支,安排本路線當時尾班車由華明開出的班次改用單層巴士行走,用車則由273線柯打,曾使用斯堪尼亞K230UB 12米(ASC)及富豪B7RLE(AVC)行走。唯有乘客反映該班次改用單層巴士行走後座位大幅減少,使不少乘客需站立。因此這安排由同年7月4日起取消,恢復使用雙層巴士行走。2012年9月3日延長服務時間後,單層巴士再次在本路線出現,同樣使用273線的用車,行走1000至1100往港島的三班車,其餘用車由270A、273、276P、277X、279X及373線抽調巴士行走。
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後,用車全數由373線抽調巴士作全日柯打。2014年5月14日起,主線373線全線8部掛牌車均換成新出牌的高載客版本的Enviro500 MMC 12米(ATENU277-284),因該批巴士全日柯打本路線的關係,令本路線成為繼277X線後,第二條引入該款巴士作主要用車的北區對外巴士路線,亦是北區巴士路線中首條全線採用該款車款者,其後新一代Facelift MKII車身的Enviro500 MMC陸續投入服務,本路線用車亦陸續改派該款巴士。
九巴於2016年向富豪車廠訂購220輛富豪B9TL 12米,其中70輛採用全新的塗裝及車廂規格。九巴於2017年5月4日透過其Facebook專頁,由「9A狀元」梁領彥於馬來西亞裝嵌廠向公眾介紹新一代車隊色彩「城市脈搏 Heartbeat of the City」,其中車身改以紅色為主調,配以銀色線條點綴,九巴標誌置於車身兩旁,車廂配色與龍運巴士豪華版Enviro500 MMC相近,以商務啡色為主,並採用仿木地板,座椅色彩改用咖啡色配奶白色(九巴分別稱商務啡色及杏色),關愛座則採用粉紅色配奶白色,取代沿用的粉紅色巴士仔家族圖案。經過公眾意見後,加設12個USB充電插座,分佈上下層車尾座位。首三輛全新配色的同款巴士已於2017年5月13日抵港, 繼其中兩輛巴士AVBWU563/UW5437及AVBWU564/UW5960於同年6月23日出牌後,第三輛採用全新塗裝的巴士AVBWU567/UW5239亦於三天後(6月26日)出牌,歸入沙田(S)車廠管轄,同年6月28日成為本路線掛牌車(名義上為373-01字軌)並於該線首航,成為北區首條採用該款全新塗裝巴士的路線。其後出牌的同款塗裝富豪B9TL 12米及Enviro500 MMC 12米亦相繼加入本路線行走,陸續替代原有的12米掛牌車。
2018年3月,本路線調入2輛Enviro500 MMC 12.8米(3ATENU28/TX3576、3ATENU51/UD1469,已被調走)作掛牌,以增加運載力,成為繼279X、A43/A43P後,北區第四條採用「巨無霸巴士」作掛牌車的路線。在此之前,九巴於2017年11月宣佈加訂375輛Enviro500 MMC,其中70輛為12.8米版本。該批巴士除塗上全新的「城市脈搏」塗裝外,其餘規格與同期採購的12米用車雷同,成為首批配置該款塗裝的12.8米巴士。該批巴士於2018年6月底陸續出牌,編號為3ATENU153-222,其中(3ATENU166/VN5786、3ATENU170/VN4991)於2018年7月8日起上掛本路線,替代2輛Enviro500 MMC 12.8米掛牌車(另一輛同款巴士3ATENU175/VP533於同年8月6日起上掛本路線),成為北區首條引入該款塗裝12.8米巴士的九巴路線及過海隧道路線,被替代的兩部12.8米巴士亦回歸279X及73X線。同年10月2日起,全線用車採用「城市脈搏」塗裝巴士。
九巴於2018年1月招標209輛歐盟六型引擎巴士,同年7月由富豪車廠投得合約,向九巴供應150輛量產版富豪B8L,為首款配置歐盟六型引擎的九巴量產巴士。該款巴士採用香港專營巴士首次出現的Wright Eclipse Gemini 3車身,並於樓梯旁備有玻璃幕牆,採用第一代「城市脈搏」塗裝,所有座椅設有安全帶。該批巴士於2019年3月起陸續出牌,編號定為V6B,沙田(S)廠於同年7月才獲分配此款車型,本路線隨即於同年7月20日,上掛一輛該款巴士(V6B69/WF5219),成為北區首條擁有富豪B8L量產版巴士掛牌車的巴士路線。同年12月,再上掛一輛該款巴士(V6B137/WM5726)
。2020年11月,本路線引入兩輛新出牌、配埃及MCV EvoSeti車身的富豪B8L 12.8米(V6X24-25),連同早前換入的歐盟六型引擎Enviro500 MMC 12.8米(E6X),令本路線成為繼「將荃線」290線系列後,九巴同時擁有該兩款歐盟六型引擎12.8米巴士量產版掛牌車之路線,也是北區首條上掛富豪B8L 12.8米的路線,可見九巴對本組路線之重視,惟前者於2021年3月撤離,直至2022年6月才重新加入。每日由華明開出最後兩班車(22:00及23:00班次),則使用單層巴士行走,由通宵路線N373線柯打,抵達會展站總站後即「私牌」前往中環(港澳碼頭)行走N373線。
值得一提,本路線未更改編號前,是首條途經西區海底隧道過海的300系列過海隧道巴士,亦是首條由北區開出,需取道新界西道路系統前往九龍及港島的巴士路線,也曾經一度是目前九巴最長的路線,當時全程行車里數達52.5公里,在本路線改經青沙公路期間,因路程縮短,才被373線打破該紀錄,亦一度成為第一條及唯一一條行經四條行車隧道的專營巴士路線,也一度成為唯一一條由新界東開往港島,全程取道新界東道路系統的西隧專營過海路線。
本路線提升至全日服務後,曾一度成為繼307線(大埔中心至中環(渡輪碼頭))後,第二條提供每天全日服務的300系列過海隧道巴士路線,直至2015年8月22日本路線更改路線編號為止,亦是北區首條提供全日服務的過海隧道路線。自城巴假日過海路線698R線於2014年11月16日停辦後,本路線以全程行車時間100分鐘(現時為103分鐘),一度成為全港行車時間最長的非循環雙向專營巴士路線,此紀錄已於2016年10月22日起被當日提升至全日服務的673線以全程行車時間115分鐘打破。另外,本路線雖然已獲提升為獨立路線,但於政府憲報的《路線表令》卻延至2018年才由繁忙時間路線373線的特別班次中剔除。
978線都經過不少消閒及購物熱點呢!詳情請按「沿線景點」標籤。
服務時間
行車里數及時間、派車資料
全程行車時間103分鐘
全程行車里數50.8公里
本路線由沙田(S)廠派車
常見車款:ATENU、3ATENU、E6X
收費表
八達通轉乘優惠
九巴大欖隧道巴士線轉乘優惠
本線乘客可於大欖隧道轉車站免費或以優惠票價轉乘其他九巴大欖隧道巴士路線,詳情請按此處。請注意,只有使用八達通/電子支付系統的乘客才可享有優惠。
西區海底隧道巴士線轉乘優惠
本線設有西區海底隧道巴士路線轉乘優惠及九巴元朗/北區過海隧道路線轉乘優惠,詳情請按此處。
978←→70K,
73K,
78, 78K, 79K, 273A, 273D
由本路線往北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轉乘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第二程可獲 $4.50 的轉乘優惠。
978←→78A, 273B, 278K
由本路線往北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上述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T270→978
由上述路線往尖沙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兩程總車資合共 $25.60。
280X→978
由上述路線往尖沙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兩程總車資合共 $18.40。
978←→296D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九龍站方向(經博物館道),或由上述路線往尚德方向轉乘本路線,上述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註:由博物館道(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步行約5-10分鐘抵達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乘搭本路線。
乘客請注意以下各項細則:
電車轉乘優惠
乘搭往港島方向的本路線,於上車後三小時內轉乘電車(不論方向),或乘搭電車(不論方向)於上車後一小時內於港島區巴士站轉乘本路線往九龍/新界方向,可獲免除電車一程之收費。
進智公交港島專線小巴轉乘優惠
乘搭往港島方向的本路線,於上車後三小時內轉乘任何一條進智公交營辦的港島專線小巴(不論方向),或乘搭任何一條進智公交營辦的港島專線小巴(不論方向)於上車後一小時內於港島區巴士站轉乘本路線往九龍/新界方向,第二程可獲 $1.00 的折扣優惠。
乘客請注意以下各項細則:
行車路線
沿途各站
搭978,去熱點玩!
978線都經過不少旅遊熱點,在此逐一介紹,有部份景點需要轉車前往
往粉嶺(華明)方向
石湖墟
石湖墟是北區上水的一個舊墟市,位於現時東鐵線上水站附近。粉嶺/上水新市鎮就是從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發展起來的。石湖墟在設墟前為採石場,名稱當中的「石湖」就是採石場的意思。
石湖墟在1930年代設立,並成為當時區內重要的商業中心,早年由上水鄉事委員會管理石湖墟的農業買賣活動。但1955年及1956年發生了兩場大火,使石湖墟淪為頹垣敗瓦,1964年才重建完成,現有墟內建築物多是當時才建立的。於1993年政府把位於新成路的舊街市遷到現時的石湖墟新街市。
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界,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令沿海居民流離失所。當時【新安縣誌】載:「民初不知遷界之事,雖先示諭,而民不知徙,及兵至,多棄其貲,攜妻挈子以行,野棲露處,有死喪者、有遁入東莞歸善,及流遠方不計道里者。」「初遷民多望歸,尚不忍離妻子,及流離日久,養生無計,爰有夫棄其妻,父別其子,兄別其弟,而不顧者,輾轉流亡,不可殫述。上台及縣長官,俱日謀安插,但遷民多,而界內地少,卒莫能救。」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廣東巡撫王來任目睹民間疾苦,上奏請復界;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王來任病卒,但遺疏仍力陳遷界的弊端和遷民流離失所的苦況。同年秋,兩廣總督周有德奉命勘展邊界,亦深感遷民之苦,乃上疏請先展界,然後設防。經周、王二公的倡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雖然海禁令尚未廢除,船隻仍不能出海,但清廷批准復界,居民才可回鄉重建家園。居民在兩人逝世後,集資在石湖墟興建「報德祠」,以紀念兩人的恩惠(位於錦田水頭村的「周王二公書院」也是為紀念二人協助復界而設立)。1955年2月22日石湖墟大火焚燬「報德祠」,災後政府重建石湖墟,現時石湖墟袛剩下巡撫街紀念兩人。
乘搭本路線於新運路近上水站(往華明方向第11號站)下車可達。
蓬瀛仙館
蓬瀛仙館創立於1929年,乃香港道教叢林之一,屬道教全真龍門派,崇奉太上老君(老子)、純陽、邱長春三位祖師。
觀內建築充滿傳統的中國色彩,一大片的橘黃色雙層瓦頂下,是紅色的粗樑石柱,猶如明信片上的中國古代風景畫一樣。供奉呂祖先師的「三聖大殿」,殿內頂部以藍色描繪天界,兩側有雲海及華表,仙鶴穿梭於雲海之中,置身殿內,抬頭仰望,如同親臨仙境一般。
另一不可錯過的景點還有「道德經壁」,石壁正面刻有81章《道德經》,側面是太上老君的《十四字養生訣》,而背面則是徐悲鴻的《八十七神仙圖》,同時將信仰、養生、道家哲學展現。另外,仙館內的園林,可遠眺粉嶺全景,花園周圍還有花卉和小橋流水作為點綴,令整個景觀更為動人。另外,該處的素食亦十分有名。
乘搭本路線於百和路近粉嶺站(往華明方向第18號站)下車可達。
大刀屻及北大刀屻
大刀屻及北大刀屻,位於新界大埔區林村郊野公園內,分別高566米及480米。大刀屻山脊兩側都是懸崖或斜坡,形狀像刀刃向上的一張刀。昔日因為鄉音造成的誤解,大刀屻被稱為大頭羊。由蓬瀛仙館停車場傍石屎路而上,經蝴蝶山攀上256米高的箕勒仔,再沿山徑攀上480米的北大刀屻,繼而攀上566米的大刀屻,可遠眺錦田、大帽山、林村、吐露港一帶全景,然後下山至近嘉道理農場的林錦公路,約需3-4小時行畢全程。由於山勢較險要,最好有一定行山經驗才前往。近年越野跑盛行,大刀屻成為多項長途越野跑賽事的主要賽道,每逢周末假日都有不少跑手前往。
乘搭本路線於百和路近粉嶺站(往華明方向第18號站)下車可達。
龍躍頭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於1999年12月4日開幕,是民政事務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
龍躍頭,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和墟東北面。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龍躍頭為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其族原籍江西吉水。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最深,南宋(1127-1279)末年,宋室皇姬南逃,嫁與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自後開村立業,子孫繁衍,始分遷鄰迎地區,另立村莊,數百年間,成為今日的五圍六村。
五圍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及新圍(又稱覲龍圍);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該區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除春秋二祭及天后神誕外,該族於正月十五,仍有為初生之男丁舉行開燈儀式;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屆時闔族及鄰近的村民,齊來參加慶典,甚為熱鬧。
龍躍頭還保存不少典型中國傳統建築,例如松嶺鄧公祠及天后宮等,而區內一些圍村,如老圍及新圍等,其圍門及圍牆甚至村內部份民居,至今仍保存原來凡風貌,見證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乘搭本路線於百和路近粉嶺站(往華明方向第18號站)下車,然後轉乘專線小巴56C線可直達善述書室、覲龍圍及小坑村,其餘景點則可轉乘專線小巴54K線直達。
崇謙堂
崇謙堂,位於龍山之山咀,為巴色會佈道會所於1926年創建,但教會成立可以追溯至1903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當時廣東省寶安縣布吉鄉巴色會退休牧者凌啟蓮牧師,偕同家人來新界粉嶺購買田地發展農業。當時崇謙堂村現址為禾田一片,凌牧師乃斥資將附近田地購買並建造村屋數間,以安置佃農。其後更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與彭樂三先生合建一永久居所,即現今崇謙堂村乾德樓。
1903年起,凌牧師偕同長子凌善元牧師向農戶及附近客家人士傳揚福音,至1905年冬即有十數人決志信主,凌牧師有見及此,立即請求巴色總會差派傳道人建立教會,崇謙堂遂於1905年冬成立。後因信徒增多,遂於1951年擴張。由於該堂教友多於鄰近聚居,漸成村落,名「崇謙堂村」。村內有古房舍兩幢,名「乾德樓」,外有矮牆,大門上刻「乾德門」,建於1910年,較教堂建築年代為早。村後為墳場,1931年闢置,為教友最後安息的地方。崇謙堂曾用作幼稚園校舍,及後校舍日漸破落,故教會於1983年另建新堂,現址為粉嶺崇謙堂村20號A。
石廬
石廬位於崇謙堂東面,為華仁書院的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36年所建。石廬為兩層中西合壁的建築,屋前為草坪。建築物雖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以瓦片鋪築。石靡廬的另一特色是屋內的天井及房間的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磚牆,上面有「石廬」字樣的灰塑。現址為私人物業,不予開放。
麻笏圍
麻笏圍是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所建。該村四面築有圍牆環繞,圍門向北,並裝有連環鐵門。門上紅粉石門額刻「鬱蔥」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可証該圍原稱「鬱蔥圍」。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設有神壇。惜部份圍牆已被拆卸。圍門於199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老圍
位於麻笏圍東南面,為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圍村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環繞。圍門原是北向,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門甚窄小,以利防守。圍內房舍排列整齊,圍門側有一口水井,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北面牆上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老圍於1997年5月被列為法定古蹟,及於1998及1999年進行全面修繕。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松嶺鄧公祠與老圍之間,其建築年代難以考證,但據村中父老相傳,其建造年代應較松嶺鄧公祠為早。該廟於1913及1981年進行全面維修。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及其待神千里眼與順風耳,左殿地上放置古鐘兩口,其中一口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鑄造,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許願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為村內族中子弟出門往省應試,祈求路上平安而酬神之物。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位於老圍東面,於十六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該祠為三進式建築,擋中設於中進,後進分三殿,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神主有龍頭木雕,與其他祖先神主不同。左殿內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右殿則供奉鄉賢,正中為鄧師孟的神位。鄧師孟原為僕人,十六世紀末,與主人同被賊人所擄,師孟冒稱為主人的兒子,願留賊船為囚,賊人釋放其主人回家籌集贖金;主人離去後,師孟即投海自盡,死後被追認為忠僕,入祀鄉賢。
東閣圍
東閣圍,為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公(1363-1421)所建,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東閣圍因位處龍躍碘東面,因而得名。圍村建於高台上,使房舍免受水浸的威脅。圍內的有局主要為四排面向西北的房舍。圍村原有圍牆和護城河環繞,圍牆四角均建有高樓。圍村的門樓於1953年重建。門樓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及兩塊方形的大麻石,相傳是一門與東閣圍同期造的廟宇所遺下的。
永寧村
永寧村,位於永寧圍的西北面,亦稱為大廳。它原為永寧圍的分支,約有三百年歷史。據說永寧村村址的前身是紅沙嶺,泥土呈紅色,因而得名。村內房舍比後排為低,以獲得更佳的風水。村前原有一個漁塘,現已改建為休憩場所。
永寧圍
永寧圍,相傳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梧桐河位於圍村的西面,故風水甚佳。永寧圍的門樓建於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紅粉可築砌,因日久失修,圍牆已成頹垣斷壁。圍內有三排稀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過去的發展,圍內的中國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善述書室
位於新屋村內,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用以紀念及祀奉鄧氏十九世祖鄧雲階的神位。該書室為兩進式家祠,庭院兩旁有走廊,廚房與門廳毗連,門外有禾坪,外有耳房多間。該書室除祀奉祖先神主外,亦作教育族中子弟之用,且曾存有古代練武用的刀、劍、戟、弓及箭等武器。第二次大戰以前,該處曾作教學之用,至1938年結束;戰後則改為幼稚園校舍。現時偶作宴會之用。
覲龍圍
建於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正門門額刻有「覲龍」二字,故亦稱覲龍圍。該圍村的西面圍牆皆以青磚築砌而成,圍牆四角建有更樓,供守望用,圍門牆有連環鐵門。牆外原有護城河環繞,但現在已被填平。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處為神壇,圍內房舍多已拆卸,改建新廈。該圍村門樓、圍牆及更樓分別於1988年及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圍牆、圍門及更樓於1994至1995年全面重修。
小坑村
位於新圍西北面,約於二百年前建立。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內,後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定居,據說在龍堂定居時只建有十間房屋。鄧氏族人約於龍堂居住了三代後,因經常受賊匪的滋擾,故遷回龍躍頭,並於現址建立小坑村。
往會展站方向
圓方
圓方位於港鐵機場快線及東涌線九龍站上蓋Union Square之內,於2007年10月1日正式開幕。商場樓高4層,面積達100萬平方呎,商場設有戲院The Grand Cinema,提供12個影院1600座位,是本港最多院數的戲院,已於2007年10月中開始營業,另設有溜冰場。圓方分為五大區域,分別以中國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為主題,商戶組合包括世界名牌商店、服飾店、美容店、食肆及娛樂設施,還包括8間1樓及2樓相通的複式零售店舖及8間複式食肆。此外平臺則設有70萬呎的公園,公園更有多個不規則天窗照耀商場中庭。
位於圓方內的環球貿易廣場 (ICC),為香港著名觀景臺「天際100」所在地,為香港位處最高點的室內觀景台,也是九龍區最高觀景台,位於西九龍柯士甸道西1號環球貿易廣場的第100層,面積約30,000平方呎,訪客可以在海拔393米高的觀景位置環視景色,最遠可以眺望澳門。觀景台設有多媒體設備,並不時舉辦專題展覽,讓訪客了解香港的發展及風土人情。
觀景臺樓上為香港目前海拔最高的酒店「The Ritz Carlton Hong Kong」,位於環球貿易廣場102至118樓,大堂設於103樓(海拔425米),102樓設有香港最高的酒店中菜廳「天龍軒」(獲米芝蓮二星餐廳殊榮,由著名中菜行政主廚劉秉雷主理)、意大利餐廳「Tosca di Angelo」(獲米芝蓮一星餐廳殊榮)及香港最高的自助餐廳Cafe 103等(位於103樓大堂側)。位於118樓的酒店泳池,是香港目前室內最高的泳池,可全天候欣賞維港高空風景。在此間香港最高的酒店住宿,為人生一大難忘體驗。
乘搭本路線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往會展站方向第14號站)下車,然後到達港鐵九龍站大堂便可直達。
M+博物館
M+博物館,位於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樓面總面積達125,000平方米,於2015年1月29日動工,耗資49億港元,首階段工程預計於2020年第二季完結前竣工,而博物館已於2021年11月11日開幕。M+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收藏及展示20及21世紀來自本港、內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及流動影像。M+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身處的斯時此地出發。
博物館大樓總面積為65000平方米,當中展覽空間達佔17000平方米,設有33個展廳,主要集中於二樓,包括「希克展廳」及「南展廳」。而大樓正下方為大型展區「潛空間」,建於機場快線及東涌線的隧道旁,擺放不同類型的裝置作品。大樓同時設有大小不一的多用途空間,當中包括可以靈活地舉辦各種節目的「大台階」,可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致的教學空間「學舍」等。館內亦設有3間戲院、多媒體中心、研究中心和商店餐廳等設施。而遊人可利用旋轉樓梯往平台的天台花園,可以飽覽香港島和西九公園景致。
M+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四、六、日及公眾假期1000-1800、星期五1000-2200,逢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全日休館,門票為 $120,開幕首年免費入場。
乘搭本路線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往會展站方向第14號站)下車,然後步行約5分鐘直達博物館道M+正門,或於雅翔道九龍站外轉乘往九龍站方向(繞經博物館道)的296D線亦可直達。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別稱「香港故宮」,位於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盡頭,是一個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博物館,佔地一萬平方米,於2018年初展開地基工程,2022年6月22日開館,7月2日對外開放,造價35億港元。
展廳樓高5層,館內將設9個展覽廳,當中1至7號展廳為常設展廳,從不同角度展示北京紫禁城的歷史及生活,其中6號展廳,為香港首個回顧本地收藏史的展覽。展示香港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香港收藏中國藝術歷史,反映本地博物館發展。藏品包括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和獲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捐贈946件中國古代金銀器珍藏。8及9號展廳屬特別展廳,為「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及「馬文化藝術」。